改革开放30年 我们的“婚礼”也在变迁

辛亥革命网 2008-10-2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郝佳丽、孙慧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拿结婚来说,30年前,一张黑白照片,几斤糖果,几桌酒席,一对新人的婚礼便在亲朋好友的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拿结婚来说,30年前,一张黑白照片,几斤糖果,几桌酒席,一对新人的婚礼便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礼成。30年后,漂亮的婚纱、奢华的婚纱照、专业的婚庆公司、高档酒店,成为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感受了30年来婚礼的变化。

  70年代:时兴四大件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也就是所谓的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那个年代,四大件是衡量男方家庭条件的标准,是新娘梦想的嫁妆,也是那个时代生活水平的象征。那时候,老百姓非常注重四大件的品牌,自行车要凤凰牌的,缝纫机要五羊牌的……但是,四大件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当时,要是有人骑着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无异于现在开着一辆品牌小轿车,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走在街上总会引来旁人艳羡的目光。

  穆瑞莲就是在那个年代结婚的,不过让她遗憾的是,由于男方经济条件有限,她并没有像其他新娘一样拥有四大件,就连其中的一件也没有。

  穆瑞莲是丰镇市黑圪塔乡十九沟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后来到呼和浩特市补习,当时住在姑姑家。姑姑的一个邻居看到她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就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她同意了。穆瑞莲说:“当时我住在姑姑家,时间长了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心想找个婆家嫁了吧,最起码能有自己的家。虽然当时整体经济能力稍有提高,条件好的都要置办四大件,但是我老公当时很穷,我们俩结婚时租的房只有6平方米,里面放着一张单人床,还有一些简单的做饭炊具,这就是我们的新房。结婚时,除了蓝涤卡裤子是新的外,其余的都是平时穿的。所以,我们也就没条件买四大件,看到人家条件好的有这些东西,我当时真的很羡慕,为此还和老公吵过架。”

  提及当年结婚的场面,今年51岁的穆瑞莲笑着对记者说:“其实当年也不光是我一个人结婚没有四大件,还有很多人也买不起,而且有的人家就连宴席也不操办,所以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算结婚了。结婚时也没拍结婚照,过了几年经济条件好点儿了,我们才补拍了一张2寸黑白半身照。现在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花几千块钱拍一套结婚照,拍照的方式方法也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了,现在穿漂亮的婚纱,在户外风景优美的地方拍婚纱照,然后放大装在框子里挂在房间里。”

  80年代:新四大件成为时尚标志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四大件作为时尚的一种标志,自然无法逃脱历史的必然法则。进入80年代,老四大件不再是新人们追逐的热点,取而代之的是新四大件--电冰箱、黑白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

  呼和浩特市的刘桂梅就是在80年代结婚的,新四大件她都享受到了。

  刘桂梅1976年初中毕业后就到内蒙古第二毛纺厂工作,同厂的一个小伙子看上了她,就托厂里的一个人说媒,刘桂梅没有同意,但是小伙子也没有放弃,最后,小伙子的真诚把刘桂梅感动了,同意结婚。“当时他们家经济条件好,家里置办得很全,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都有,还给我买了手表、自行车和呢子大衣,除此之外,还给了我们家2000元现金。”想起当年的事情,刘桂梅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那时候新人结婚大多数在家里简单办一下,有的是在单位食堂办。刘桂梅老公家经济条件好,他们结婚时包了一个饭店,办了十几桌。刘桂梅笑着说:“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所以婚礼那天桌子上的饭菜被吃得光光的。现在却是相反,我每次参加婚礼,看到那么多好肉好菜被剩下,真是可惜。”

  90年代:结婚住上楼房

  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落。结婚的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四大件上,而是考虑住的房子是不是自己的,住得是否舒适。家住呼和浩特市家兴小区的吕丽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说起结婚的事儿我也很不好意思,因为当年别人给我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就因为房子我们俩没成。那个对象和我姥姥是一栋楼里的对门邻居,我姥姥有什么困难他经常帮忙。1991年夏天的一个礼拜六,我去了姥姥家,不一会儿,他给姥姥送来了煤气罐,姥姥不让他走,非让他留下来一起吃饭。当时我从姥姥的眼神里也似乎看出点儿苗头来,不过也没太在意。吃完饭他走了,姥姥就开始给我讲他的情况,夸他好。我一听明白了姥姥的意思,便向姥姥询问他的情况,得知他是一个外地人,在呼和浩特市工作,房子是租的。一听房子是租的,我的心里就没有一点儿意思了。我爸妈当年结婚时就什么都没有,我不想再重复爸妈的生活,所以不管大小新旧,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当时那个男的挺喜欢我的,就因为没有房子我拒绝了他,所以现在想起来觉得对不住他。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我们是自由恋爱,相处了半年就开始谈婚论嫁了。1992年12月25日,我们俩结婚了,他父母给我们买了一套将近6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家具也挺全,我当时很高兴。后来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又换了现在这个大房子。”

  在这之前,新人结婚大多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有的房屋墙壁太破,就用废报纸或者白纸糊上,再贴上用手工剪成的大红“囍”字,门上贴上婚庆对联。另外,那时候市场上既没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家用电器,也很少有成套家具,新人结婚只能买回木料请木匠制作家具,家庭特别困难的就请油漆工把旧家具重新油一遍,条件稍好的在新房里摆上缝纫机和收音机,条件特别好的才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