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30年:家庭中的戏剧(3)
辛亥革命网 2008-11-2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田乾峰 查看:
万人空巷
电视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了起来,这与电视机进入百姓家密不可分。1985年,北京平谷出现了全国第一个“彩电村”,此后,每天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一种最大众的休闲娱乐方式。
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观众,大多都会记得播放港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的夜晚,想起当时内心燃起的一个个英雄梦想。
至今,罗文演唱的《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如在耳畔:“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霍元甲》更是一部励志爱国电视剧,激发着无数国人自强不息和振兴祖国的信心。
当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1983年播出的黄日华、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至今仍是经典之作。该剧播出后,剧中的郭靖、黄蓉,一时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一到晚上,一听到83版《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就会不管不顾,放下手里的事情,跑到有电视的人家里,看郭靖和黄蓉,母亲喊吃饭都听不见。放学后,又会围在校门口的小摊前,挑选印着郭靖和黄蓉的贴画,贴满了文具盒。回到家,和小伙伴藏在屋里,假扮“靖哥哥”和“蓉儿”.当时,翁美玲是无数观众心里最美的蓉儿。
每天晚饭后,还期盼着播放《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这首传唱至今的《上海滩》主题曲,和电视剧一起成为一代人无法抹去的深刻记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香港偶像文化在国内掀起热潮。一到晚上,因为电视剧的播放,常常是万人空巷。
目睹着港剧在内地电视剧市场走热,藏在导演王扶林内心的一个梦也开始萌芽。王扶林的梦是,要将中国古典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梦想,萌生于1979年。当时,他随中央广播电视代表团赴英国进行了一次考察。
在英国,王扶林了解到,英国电视台文艺部已经或正在把37部莎士比亚剧本搬上屏幕。其他的着名作家,如狄更斯、托尔斯泰等的作品也都搬上屏幕,全世界发行,效果很好。然而,中国的四大名着却无缘荧屏。这一点刺激并启发了王扶林拍古典名着的想法。
决定拍《红楼梦》,王扶林说,是因为回来后对比四大名着发现,只有《红楼梦》能在室内完成,没有打打杀杀的场面,觉得好拍。但结果却是,《红楼梦》成为四大名着中最难拍的一部戏。
拍摄中,王扶林说:“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保留原着的韵味。”1987年5月2日,《红楼梦》在北京和香港同时播出,引起轰动,舆论赞誉该片是一部“金碧辉煌的巨片”.观众中也一时流行起读《红楼梦》的热潮。
时隔多年,重新回头看这部片子,王扶林自我评价说:“只能算及格,或者说拍得非常不容易,终于拿下来了。”在众多的评价中,王扶林最在意两个评价:一个是冯其庸先生说的“有史以来的最大普及”,另一个是周汝昌先生说的“首尾全龙第一功”。
王扶林认为,正是通过36集《红楼梦》,将《红楼梦》做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范围的普及,并且从头讲到尾,讲得比较完整。
与《红楼梦》有着同样影响力,拍摄6年才完成的《西游记》,自1987年开始,每年暑假也开始在电视台不断重播。目前,这两部电视连续剧已重播数遍。王扶林说,《红楼梦》和《西游记》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腾飞时期,一直影响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