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30年:家庭中的戏剧(4)
辛亥革命网 2008-11-2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田乾峰 查看:
原创剧兴盛
1987年,《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35岁的郑晓龙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管生产的副主任。郑晓龙与中心主任李牧正在考虑,拍电视剧如何发挥生产力的优势?怎么走光电技术的路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郑晓龙他们想到了拍“室内剧”.然而,“拍什么”是个问题。1988年,郑晓龙和李牧、陈昌本、李晓明住进蓟门饭店,开始策划讨论故事。
他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琢磨:观众爱看什么?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漂亮的,贤惠的,传统的美德在这个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将各种磨难放到她身上……每个人发挥想象讨论故事,讨论完,由李晓明回去负责写一个大纲。结果,李晓明写了个17万字的大纲。后来成为《渴望》的剧本。
在准备拍《渴望》前一年,郑晓龙和中心领导做了两件事:一是租了一个篮球馆,并将其改造成摄影棚;二是中心将创作团队送到大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1989年,《渴望》剧组在北京西山搭景开拍,1990年播出,引起全国的观剧热潮。看完电视剧,“举国皆哀刘慧芳,举国皆骂王沪生,万众皆叹宋大成”。
走在大街小巷,会听到千家万户的录音机、收音机里在播放着“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渴望》这首主题曲,还有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两句。
郑晓龙说:“《渴望》播出后,万人空巷,据说还降低了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因此,《渴望》剧组得到公安部门的表彰。开创了第一部室内剧苦情戏题材的《渴望》,当年与北京三环路开通一起列入北京市三件大事之一。
《渴望》播出后,好像是立起一个很高的山头,同题材的苦情戏很难再超越,郑晓龙决定再在旁边立起另外一个山头,改换题材。
1990年、1991年,郑晓龙张罗了一帮人,有王朔、冯小刚等人,在友谊宾馆策划组织了《编辑部的故事》。开始打算写17集剧本,由五六个人分头去写。拿到初稿,觉得王朔那两集写得最好,语言中暗含着珠玑,暗含着思想,后来就统一由王朔来统稿。
拍摄到一半,剧组内部出了问题,拍不下去。郑晓龙到剧组,换掉编辑部主任和一个不听话的摄像,把之前在《渴望》里做导播的赵宝刚加上去。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成为中国电视剧系列室内剧喜剧的开山之作。
《编辑部的故事》成功后,郑晓龙并没有停歇,继续参与引领着中国内地电视剧的创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兴起“出国热”.因为妻子出国,郑晓龙开始关注出国人员和留在国内家属的生活,他有感而写了《大撒把》。1992年,在这种想法下,他筹划了《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到美国实地拍摄。
不过,拍摄前手里没有钱。郑晓龙说,他找到父亲的战友赞助了50万元,才有了修改剧本的钱。后来,在美国的拍摄全部通过贷款。《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不仅还完了贷款,还为北视中心赢利七八十万元。这是北视中心第一次赢利。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成功后,郑晓龙从美国回到北京,从北视中心副主任升为正主任。“千万里,我追寻着你……”这首主题曲,也再次唱响全国。有人评价说,该剧给当年盲目的“出国热”降了温。
在郑晓龙之后,1994年,英达开拍《我爱我家》,1994年拍了40集,1995年拍了80集。此后,同类题材的喜剧层出不穷。
上世纪90年代是电视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优秀电视连续剧不断出现,比如乡村剧《篱笆女人和狗》、《十六岁的花季》等。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历史剧《水浒传》、《三国演义》开始播出,此外,《宰相刘罗锅》创下古装电视剧高不可攀的收视率。1998年,以宫廷荒诞剧《还珠格格》为代表的戏说剧兴起,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播放。1999年,第一部正面描写第三者的电视剧《牵手》热播,引起关注。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与改革开放初期“找不到米下锅”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有媒体评论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中国电视文艺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电视剧最具标榜价值的黄金十年。这10年,中国电视剧开始在创造力方面全面突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电视人和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也推动了观众欣赏习惯和观念的转变。如今的电视剧,某种程度不过是对那个年代的一种复制与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