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

辛亥革命网 2008-11-27 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志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很多人改变人生命运的“黄金岁月”.对于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和受益者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感受最真,情意最切,体会最深。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30年我们走过的光辉历程,本报从本期起推出我省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和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讲述曾经的、现在的、未来的故事和画面。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生活的栖息地,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

  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土房到盖板房、从木头房到水泥房、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米的居室……这就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告别旧时代的一缕春风。

  曾经,一家人挤在20平米的小屋里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房子作为我们生活的起居室,是一所温馨的处地。改革开放让我们告别了曾经住房紧张的局面,在谈及关于改革开放后的住房变化时,76岁高龄的杜大爷激动地对记者诉说着房子的故事。

  杜大爷虽年已进入花甲,可精神非常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思维好像一下被拉回到了那个荒凉、贫穷、饥饿的年代。“你看过电影《没事偷着乐》吗?看过你肯定记得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少挤在一间屋子里,要住上下铺;一大早起来,居民要排队抢着上厕所;为了子女结婚,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加盖屋里长着大树的小房……”这就是我以前的真实写照。杜大爷回忆说,改革开放前的住房十分紧张,单位没有条件分房,他们一家六口人只好租了一间二十平米的平房。“平房是用土坯修的,很简陋。墙是用土块砌的,上面的木头不算大,但还结实,可木头上面的竹子由于时间过久的原因断了或坏了,房子中间常裂开一条缝,土经常掉下来落在我们的头上。而且我们一家六口人根本住不下,平时,小孩只好跑到他同学家去睡觉。尤其是到了冬天,由于房子的密封性很差,我们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家里来客人,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只好站着聊天,那时的情形不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想像得到的。”杜大爷说。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慢慢有了改观。最早是有些人在现在的湟光街道两旁盖起了二三层的小楼房。后来的几年间,楼房已经越来越普遍、越建越高了。现在我一个人有三间房子,而且面积很大、也很明亮。我们应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

  激动总是会在一瞬间表达出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杜老大爷朴素的言语深刻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对我们生活改变。

  平地起高楼

  同样有此经历的侯聚物老人告诉记者,他是山西人,1954年随做生意的父亲来到西宁,刚来时,全家人住在“天主教堂”(现解放商场)后院的土坯房中。因为侯老上过小学,被招到西宁汽车一厂去上班。当时因为家里人多,侯老全家9口人就挤在30多平米的房子里。人多房少,没办法,侯老的爷爷又将30多平米的大房间用木板隔离成三间小房子,三个人住一小间。“我睡的那间和厨房连在一起,多日的烟熏火燎地把房子熏得黑糊糊的,很像现在的煤房。”

  “当我在湟光看到三层小楼时,不禁叫出声,好高的楼啊……”侯老用手比划着,兴奋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1981年,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时,西宁汽车一厂盖起了第一栋家属楼,侯老有幸分到了楼房,60多平米,5楼。这时全家人终于有了一个舒舒服服睡觉的地方。随着侯老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一个个走上工作岗位,现在他们又搬家了,是80多平米的房子。“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了,人们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侯老高兴地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