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房子的故事(2)
辛亥革命网 2008-11-27 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刘志强 查看:
破烂平房变成漂亮楼房
“学校以前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破烂不堪的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栋漂亮的楼房。”某中学教师魏老师说。
回想起1990年上初中时的情景,今年35岁的魏老师说,以前学校的面貌真是惨不忍睹。学校的教学楼、宿舍门窗都是敞口的,没有天花板,冬天用砖头垒个土炉子,刚生火时满教室乌烟瘴气,根本没法上课。至于宿舍,为了安全,不能生火,一到晚自习下课,一路小跑回到宿舍,钻进冰冷的被窝,冻的直发抖。没办法,只好两个人挤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
“前几日有机会到母校转了转,看到了母校的变化,真让人惊喜。外观漂亮的教学楼,室内窗明几净,教室里真叫人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而且宿舍也全部都是楼房,由以前的20多人的大宿舍变成了现在8个人的宿舍。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但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给人们的实惠,相信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魏老师很自信地说。
从有房住到住好房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今年28岁的中学教师孙延魁说。
孙延魁告诉记者,他老家是农村的,从他记事起,家里一直住着三间用木头盖的房子。但那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经常在半夜弄的一家人用尽了家里的锅碗瓢盆接漏雨。再后来孙延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中学执教,学校给他分了一间20平米的宿舍,虽然比在家时好了许多,但来几个朋友时免不了经常打地铺。去年,小孙在县城按揭贷款卖了一套房子。
家住西宁市经济开发区的李小姐今年25岁,是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她在谈及自己的住房时,却显得格外轻松。
李小姐说,“我出生在80年代,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在购房时,父母会为我做一定的考虑,比如先替我付首付款,或者为我买好房,但我更想靠银行贷款买房,因为我想自力更生。现在的住房环境相对于小时候好多了,以前虽然我们住的是小二楼,但环境各方面都不好,改革开放30年,青海的楼房由原来多层发展到了现在的十几层、几十层,我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过不了几年我也要考虑重新买房,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由过去的有房住发展到了追求居住环境优越。”
200多平米的房子, 新潮前卫的家用电器。这在西宁市民看来都是让人羡慕不已的,可只有李教授才知道其中的波波折折、酸甜苦辣。李教授永远忘不了当时远方亲戚到家中无处下脚的尴尬局面,也忘不了一家三口争着用书桌的“热闹”场景。作为高校教授的她,不知把床底那些厚厚的书搬了多少个来回,当她从90年代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200多平米的房子里。她不禁感叹到:“国家政策好,尤其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百姓受了益,从以前要求房子宽敞到现在要求房子结构合理、物业服务周到,大家的消费观念正在一步步提高,真是可喜啊!”
数字见证发展
据有关部门统计,青海省1978年人均居住面积仅为1.74平方米,到1988年,已增长到7.48平方米,平均每年以6.9%的速度在高速增长,到1997年人均居住面积已接近9.45平方米,至2003年,全省人均居住面积已增到16.9平方米……改革开放30年来,人均居住面积已番了九倍。据资料显示,2008年西宁市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住房360万平方米,3.5万套。年末建成各类住房1.44万套,建成面积140万平方米;其中政策性住房建设26.16万平方米。这样的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5月15日,西宁市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作为2008年西宁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计划,二期工程将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平方米,其中配建廉租住房200套,预计年底前建成。二期工程的开工,标志着西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全省各地稳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据了解,西宁市此前开工建设的一期1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和配建240套廉租住房项目,今年6月份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即可入住。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百姓一朝更比一朝好的生活。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到了温暖,感到了幸福,让我们继续向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