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交从民间到“半民半官” 蜜月与麻烦相伴
辛亥革命网 2010-08-19 00: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新华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对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之一。50多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蜜月”,又有“冰期”,经历了民间往来、半官半民、官民并举直至正式
对日关系始终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心之一。50多年来的中日关系,既有“蜜月”,又有“冰期”,经历了民间往来、半官半民、官民并举直至正式缔结政府间友好关系的几个不同阶段。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曾一次次地波澜迭起。
从民间外交到“半民半官”
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日关系,是靠民间人士发展起来的。
1952年4月,日本社会党众议员帆足计、绿风会参议员高良富和改进党众议员宫腰喜助三人,在莫斯科参加会议期间,接受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邀请,冒着被日本政府处罚的危险,飞抵北京,并与中国政府签下了第一份民间贸易协定。虽然协定规定的金额仅3000万英镑,但他们的行动打破了两国之间的坚冰。
接着,从1953年起,中国方面开始协助日侨回国;同时日本方面也要把战争期间死在日本的中国劳工和抗日烈士的遗骨送回中国。这件事由双方红十字会出面进行,总共接运了近4万日本侨民回国,而日本方面共送还遗骨3000多具。中国方面甚至为归国的日侨提供从离开住地到登船为止的伙食、住宿、旅费(包括50公斤行李运费),让日本方面的代表出乎意料,也很受感动。
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由周恩来总理具体指导,他连这件事的说法都仔细推敲,认为日方称为“撤侨”的说法不妥,主张称作协助日侨回国。由于这项工作的圆满完成,才有了日本红十字会邀请中国红十字会访日的举动。
1954年10月,以李德全为团长、廖承志为副团长的中国红十字代表团,成为到达日本的“新中国第一人民使节”。在当时国际形势下,周恩来对代表团的成员们说:“只要到达东京就是胜利”。
随后,中日双方同意在对方国家互办商品展览会。1955年,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举办,1956年,轮到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中国举办。当时遇到一大难题是要在北京展览馆前挂日本国旗,这让许多中国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于是,周恩来嘱咐有关人员说:要“向群众讲清楚,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人民是没有责任的,日本人民是愿意同中国人民友好的,况且现在情况变了,中国和日本都不是过去的中国和日本了,应该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友好。”
1955年,中日签署民间渔业协定。1962年,签订了廖承志、高达之助备忘录贸易协定(即L.T贸易)。1964年,中日双方在各自首都开设L.T贸易常驻代表机构并实现中日交换新闻记者,这标志着中日关系已由民间外交发展为半官方外交。
实际上,当时中国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制定和参与者,是毛泽东、周恩来、陈毅和廖承志。毛亲自决定中日关系中的大事,周则制订对日的方针政策,陈是当时的副总理兼外长,也是中央外事小组的组长,廖是副组长。周曾经谈到过中日关系的四种方式:一、日本废除日蒋条约,和中国正式缔结和约;二、日不废除日蒋条约,另外又和中国签订和约;三、日本现政府首相或外相来访中国,宣布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前任首相访问中国,只承认中国而不承认台湾,为恢复中日关系、推动两国邦交正常化而努力。
这四种方式中,第一种最好,但也对日本政府压力很大;第二种会造成“两个中国”的不利局面;第三种,日本现任领导人还没这种勇气;所以当时的做法是采取第四种方式而争取第一种方式。事实上,以后的中日关系发展,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都是按照周的这种设计进行的。
中日邦交正常化:水到渠成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关系从民间外交到半民半官一直发展下来的结果。但是这之间并不是没有波折。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当年4月3日,中国邮票剪纸展览会在日本长崎百货公司举行时,两名日本暴徒冲进会场撕下中国国旗,造成侮辱中国尊严的政治事件。事后长崎警察局对肇事者略加询问便予释放,中国政府对此提抗议时,当时日本首相岸信介却说:“对无外交关系国家的国旗进行侮辱,不能构成刑事案件”。
5月11日,陈毅发表声明,向岸信介内阁提出严重抗议,宣布废除中日钢铁贸易长期协定,中国政府停止签发对日进出口的许可证,不再延长为期一年的中日渔业协定,一系列的中日文化交流也取消了。
此后,中共外办的对日组一直在密切关注并分析日本政局,认为极需提高民间外交的层次。
1959年上半年,廖承志向周恩来和陈毅汇报,日本友人西园寺公一建议邀请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访华,认为他是改善中日关系最合适的人物之一。8月,周正式向石桥发出邀请。
在此之前,中国还邀请过另一位日本前首相片山哲访华。周恩来对石桥的两次访华评价甚高,他还借机将了日本一军:“日本只有卸了职的首相才来中国访问,现在首相则不来访问。北京机场随时向日本现任首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