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外交重大事件(2)
辛亥革命网 2013-01-29 00:00 来源: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作者:外交部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查看:
8. 辛丑条约
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高潮中,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奥地利等8国组成联军,以保护各国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名义,攻占北京。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代表奕訢和李鸿章与上述8国加上荷兰、西班牙、比利时共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条约。因为这一年是夏历辛丑年,所以称为《辛丑和约》。条约共12款,主要内容如下:惩办与伤害各国公民有关的清政府各级官员;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付清,年息4厘,美国分得3290多万两;在北京设立使馆区,由使馆管理,各国派兵保卫使馆,中国人不准在界内居住;拆除大沽炮台和大沽到北京沿线的所有炮台;外国军队驻守自北京经天津至山海关之间的12个关键地方,以确保通道不被断绝;清政府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为外务部,列在6部之前。
9. 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之后,中华民国新政府急于得到列强的承认以巩固政权。一些国家趁此提出新的扩张要求。为了扩大对华影响,袁世凯上台后,美国方面一再表示支持,并不顾其他国家反对,率先于1913年5月2日承认中华民国。其他国家在袁世凯做出遵守先前所有条约协议的承诺之后,于10月7日,承认中华民国。
10. 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日本为了得到从军事和外交上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机会,积极鼓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战事本与中国无关,但担任国务总理的段琪瑞为了取得日本的支持和协约国的财政援助以加强以其为首的北洋军阀的实力,主张参战。统治者权力之争的结果是段琪瑞获胜。于是在8月14日中国政府决定对德宣战。战争期间,中国没有参加军事行动,只是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并向法国派了一个军事调查团。
11.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在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了两项提案。一项是要求取消外国人在华的特殊权益;另一项是要求废除1915年签订的中日条约和换文,将山东的主权直接交还中国,反对由德国转让给日本。整个会议的进程把持在美英法三国首脑手中。和会根本不理睬中国的第一项要求,理由是它与和会的主题无关。第二项提案属于大会的讨论范围,但遭到日本的强烈反对。为此中国代表团进行了一番斗争,可是日本方面占有优势。鉴于日本的强国地位和压力,其他列强决定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而无视身为弱国的中国的正义呼声。和会在对德和约中规定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于这样一个使中国蒙受巨大耻辱的条约,北京政府竟然犹豫不决。而中国民众听说此事后,群情激奋。各界人士普遍反对在和约上签字。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带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他们集会演讲,罢课抗议。这场运动波及全国。不仅学生罢课,而且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在全国人民的抗议声中,北京政府不敢坚持签约的主张,让代表团自行决定是否签字。在国外的中国代表团也感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他们的驻地被要求拒签条约的中国留学生和侨民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意识到若在条约上签字他们将被国人视为卖国贼而遭唾骂。最后,代表团决定不签字。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于广大民众的反对而政府不敢在令中国蒙受屈辱的条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扭转了中国外交的局面。
12.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1921年11月12日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北京政府派施肇基、顾维钧和王宠惠等130余人参加。会议的两项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和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问题。第二个议题主要讨论了有关中国的问题。中国代表团提出了10项原则,主要是要求各国约定尊重并信守中华民国之领土完整,暨其政治行政上之独立;中国完全赞同门户开放主义;立即取消所有对中国政治上、司法上和行政上行动自由的限制。具体要求取消领事裁判权,收回关税自主权和收回对山东的主权。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即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葡萄牙签订了《九国间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其第一条是美方提出的四原则,即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最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效力而巩固的政府;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各国不营谋特权或优先权,而减少他国人民的权利。其余8条是些具体规定。这个条约实际上重申了美国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会议还签署了《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和《关于在中国之领事裁判权决案》。前者规定中国关税率为5%,条约生效后3个月内在中国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提高税率,但是中国应该尽快废除厘金。后者规定由各国组成一个委员会考察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现状和中国的司法情况,并将结果报告各国政府,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取消的时间和方法。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双方在会外就山东问题进行谈判,美英两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2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在6个月内将胶州湾原德国租借地交还中国,并撤退日本军队;日本将胶济铁路归还中国,中国补偿日本与5300金马克相当的国库券,15年偿清;胶州湾战前属于德国的煤矿和铁矿由日中联合公司管理等。
13. 五卅惨案的交涉
1925年5月7日上海日本纱厂发生了枪杀罢工工人顾正红事件。30日,英国巡捕又向示威群众开枪,造成几十人伤亡。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发生罢工、罢课、罢市的反帝运动。北京政府连续向北京公使团递交了3次抗议照会。随后,北京政府派代表同由英、美、法、意、比、日六国代表组成的外方在上海进行谈判。中方提出13项要求。1,撤消非常戒备;2,释放被捕人员,并恢复被封学校;3,凶手先行停职,听候查办;4,赔偿伤亡及各界所受损失;5,道歉;6,收回会审公廨;7,罢工工人仍还原职,不扣罢工期内工资;8,优待工人,工人工作与否随工人自愿;9,华人在工部局投票权与西人一律平等;10,制止越界筑路,已筑成者由中国无条件收回;11,撤消印刷附律、加征码头税及交易所领照案;12,华人在租界有言论集会的自由;13,撤换工部局总书记鲁和。但外方代表表示受权有限,仅能商谈前5条。会议中断,交涉改在北京进行。10月1日,北京公使团照会北京政府说,戒严令已取消,被捕人员已释放,所封闭的学校早已开放。在此期间,公共租界总巡麦高云和捕头爱伏生辞职。外方同意由中国有条件地收回上海会审公廨。关于顾正红案的解决,8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达成协议。主要内容为厂方将来承认依照中国政府颁布的工会条例所组织的工会有代表工人的权力;日本纱厂一律加工资;优待工人,不得无故开除;纱厂赔偿工人损失一万元;补助工人罢工损失10万元等。
14.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运动。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代表大会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族独立的主张。这个运动对政府形成很大的压力,不得不在二十年代采取一些措施。如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和修改中外条约中有碍中国行政主权的各种限制,并经英美斡旋,同日本于1922年2月4日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原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日本对旅大的租借期到1923年已满25年,但它要求延长。对此,1922年11月和1923年1月,中国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宣告1915年的条约无效,要求如期收回旅大。中国各界也纷纷发出呼吁。北京政府外交部于1923年3月照会日本,提出废除民四条约。1924年5月31日,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相关文件。苏方同意商讨废除旧俄政府同中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公约和协定等的详细办法,声明废除沙俄与第三者所订条约中有碍中国主权和利益者。利用1925年上海发生的“五卅事件”,北京政府宣布取消上海的会审公廨。1926年,北京政府提出对期满的不平等条约进行修改。它通知比利时方面终止旧约,谈判新约。但比方坚持要先订立新约,然后才废旧约。双方谈判不成,11月6日,北京政府发布中止中比条约的法令。各地民众支持北京政府的废约行动。在孙中山领导下的广州政府于1924年迫使北京外国公使团同意将粤海关关余拨付广州政府。1926年,它决定自行任命海关负责人—税务司长,并于10月开始增加关税。1926年12月广州政府随北伐军迁往武汉。1927年1月初,英国方面分别在武汉和九江挑起事端。当地民众展开斗争,冲入租界,武汉政府宣布收回两地的英租界。这场爱国主义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中国在争取独立方面又向前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