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传回巴黎和会消息(2)
辛亥革命网 2013-04-25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李权兴;任庆海;王兴业 查看:
1919年3月,“巴黎通信社”成立,通晓法语的李璜担任一线采访和翻译有关资料,周太玄负责整理记录和编辑稿件,以便不间断地将新闻发送国内。
真实报道巴黎和会
这一时期的上海《申报》上曾辟有“游欧通讯”专栏,陆续刊出周太玄、李璜一路撰写的旅行通讯,其中有不少内容,已经涉及巴黎和会的热点问题。
周太玄和李璜是报道和会新闻的主力。《申报》、《时事新报》中5月5日发自巴黎,署名“记者”的一篇,谴责了北洋政府亲日派官僚丧权辱国的罪行,还特地采访了中国参加和会五位代表之一的南方军政府指定代表王正廷,引述了王对这次外交失败原因的分析,这篇文章就是李璜采访所得。
注明5月10日的一篇报道,更是记述了旅居巴黎的300多华人5月9日举行集会,对中国外交失败和政府无能表示抗议,“这里的华人都异常愤怒”,“满场肃然,塞满不平的空气”。这些,都是周太玄和李璜在法国面对巴黎和会的进展的真情实感。
巴黎通信社最重要的任务是将巴黎和会的消息准确、及时地发回祖国。当青岛归还问题在巴黎和会中决定不归还我国时,巴黎通信社得到消息后,连夜奔走,一定要赶在英、美、日通讯社之前,把这一信息准确传到国内。各报收到稿件均及时加以刊登,燃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怒火,迅即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人民群众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团未在和约上签字。周太玄称“这是巴黎通信社事业的顶点”。
李璜回忆录中的记载
在李璜的回忆录中对在巴黎通信社的工作是这样记载的:
适凡尔赛和会开到三月底间,周太玄兄自上海来到巴黎言京沪各报需要巴黎和会内部消息甚急;他来的时候,慕韩嘱他为上海新闻报与申报长期通信,愿按月酬报通信稿费。
王光祈来信也称北京各报需要和会消息。太玄本是穷学生,此次敢于冒险前来,就要靠此事以维持留学生活。但太玄的法文程度太有限,无法读报,因之要求我读报译与他听,他录下来,加以编纂,用油印印出数份(一种胶版拓印,太玄小楷甚恭,印出颇为美观,惟字色不经久耳),寄于京沪各报,大受欢迎。于是我与太玄所办之“巴黎通信社”,每周发稿一次,特别注重巴黎和会的一切动态,因之便成为引起国内是年“五四”运动的发生源头之一。
因上海新闻报要抢先发表巴黎和会重要消息,并特约为之通讯,汇来预付的电费,于是又逼得我非去凡尔赛宫亲自采访不可!幸得中国代表团的王正廷(他是南方军政府所指派来参加中国代表团,颇受北京政府代表的排挤,故他愿意接触一班好事的学生)帮忙,为我在代表团弄得一名记者名义,挂起徽章,我因得以中国记者身份随时进入凡尔赛宫,与各国记者鬼混;当然比只看报要印象来的深刻,且消息灵通一些,得着比较特殊点消息。便跑回家来,与太玄商量,用十字码电拍给上海新闻报,使该报在民国八年的四月半之后,销路为之大增。
到了四月二十日左右,中国代表团已明白了英法两国用意,要承认日本承受德国在我山东的一切权益,争之无效;“我自凡尔赛宫驰返巴黎,立与太玄商量,发电致上海新闻报,告以事态严重,并写通信稿详告此一经过。六月二十八日,凡尔赛和约全体签字。前一日,我们同巴黎好几位学生分头去会晤中国代表团代表顾维钧、施肇基、魏宸组、王正廷等,唯有首席代表陆征祥没有出来见我们。我们虽得着代表们答复,不去参加签字典礼。但我们深恐受骗,怕陆征祥私自前往签署。陆住在巴黎近郊普罗尼森林公园附近,于是四个记者与六个学生便前往包围着,以免其私逃出来,我也在其中,相约,陆敢出来,便饱以老拳,与他同归于尽。”
那时,从拟好电稿交电报局到京沪见报,快的需要3天,慢的需要8天。如1919年4月18日见报的专电,末署“本月15日上午5点自巴黎发,17日下午1点到”。周太玄和李璜组建的巴黎通信社,集中全力进行有关巴黎和会的采访报道向国内各报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