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2)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 作者:高鸿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疯狂推行分裂中国西藏的政策。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英国侵略者趁中国政局动荡,唆使

二  

  英国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强迫西藏地方当局订立《拉萨条约》,中国西南边疆危机日趋严重,为巩固边防,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1906-1910年,清廷采纳张荫棠、联豫等人建议,在西藏实行局部改革,如开办巡警以维护地方秩序,在拉萨设邮政管理局,创办商品陈列所,派人讲解各类商品的制作方法,编练新军,在拉萨设陆军小学堂,培养新军军官,开办汉文讲习所与藏文传习所,从国外购买印刷机器,出版中国古典经籍的藏文译本,创办《西藏白话报》,成立禁烟总局,封闭鸦片烟馆。川边的打箭炉(康定)、巴塘、理塘与察木多(昌都)均是四川入藏必经之地,这些地区的居民多数为藏族,分别归土司与呼图克图管理,老百姓须向他们交粮纳税,服各种劳役。为使四川能有效地支援西藏,清廷决定大力经营川边,1906年任命赵尔丰为督办川滇边务大臣,拨银100万两作为他经营川边的经费,赵尔丰在川边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收缴部落印信,将原归土司管理的地区,分别改设府、县,老百姓耕种的土地、放牧的草场、饲养的牲畜均须向官府完粮纳税,在川边开办制革厂,聘请外国技师勘探金矿,招民垦荒,设立学堂。清廷在川边与西藏的改革,引起英国侵略者敌视和不满,他们惊呼,几年内西藏将成为中国的一个省,西藏向英国开放的通商地,“将会转变为向各国开放的通商口岸,英国在西藏的特殊地位将会完全丧失”,(注: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 to 1914,卷1,1966年,第132页。)对清廷的改革横加指责和干涉,英国驻华使馆照会外务部,谴责拉萨出版的《西藏白话报》刊登反英言论,要求清政府严行禁止。驻藏大臣联豫曾计划架设巴塘至拉萨的电报线,聘用丹麦工程师监工,英国即以中国违背1906年的《续订藏印条约》为借口,向清廷提出抗议。清廷在川边与西藏的改革亦触犯藏族上层、寺院喇嘛与地方头人的利益,遭致以达赖为代表的西藏守旧势力反对。达赖集团为维护其权力与既得利益,不惜引狼入室,投靠昔日的敌人英国,英国为实现分裂中国西藏的野心也需利用达赖。1907年达赖擅自起用一度被监禁的亲英派夏扎·边觉夺吉,任命其为“伦软”(最高行政长官),向英国发出愿意和解信息,次年1月,达赖一行从西宁抵达山西五台山,在五台山逗留达数月之久。英、美、俄、德等国官员纷纷上山,拜会达赖,表示亲善。达赖在五台山曾同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W.W.Rockhill)进行密谈,他向柔克义表示“不相信中国在西藏的改革”,并将英国发动的第二次侵藏战争说成是一场“误会”,(注:Parshotam Mehra:Tibetan Polity,1904-37,The Conflict betweenthe 13th
DaLai Lama and the 9th Panchen,A Case-Study,1966年,第19页。)再次表达同英国和解的愿望。柔克义乘机为英国政府充当说客,劝说达赖同英印政府建立友好关系。他向达赖保证“印度政府寻求同西藏建立密切关系的目的,纯属商业性质”,他说西藏与中俄两国相距遥远,而“印度却是西藏近邻”。(注:Parshotam Mehra:Tibetan Polity,1904-37,The Conflict betweenthe 13th  DaLai Lama and the 9th Panchen,A Case-Study,1966年,第19页。)柔克义与达赖在五台山的谈话受到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欢迎。柔克义以美国驻华公使身份上山会晤达赖,唆使后者背离祖国,投靠英国,标志着近代史上美国干涉中国西藏事务的开端。 

  1908年7月,清廷谕令达赖“来京陛见”,10月达赖至京,清廷加封他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年俸1万两白银。达赖希望获得不经过驻藏大臣直接向清廷上奏章的权利,他曾就此事征询柔克义的意见,柔克义认为达赖的请求完全正确,怂勇他向清廷提出,清廷却拒绝达赖这一请求,谕令达赖回藏后,“所有事务,依例报明驻藏大臣随时转奏,恭候定夺”。(注:《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总6020页。)使达赖深感失望,更加坚定了他投靠英国的决心,在京期间,他不断派人去英国驻华使馆联系,表示今后愿同印度建立最友好的关系,(注: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Series E,Vol.14,1993年,第76页。)请求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转达他对英王陛下的敬意,朱尔典也往达赖寓所拜会达赖。10月22日,英外交大臣格雷指示朱尔典“通知中国人……我们无意在达赖喇嘛返回西藏方面设置障碍”,(注:Parshotam Mehra:Tibetan Polity,1904-37,The Conflict betweenthe 13th  Dalai Lama and the 9th Panchen, A Casestudy,1976年,第18页。)表明英国对达赖集团的政策已有根本转变。陪同锡金王储来北京旅游的前英国驻江孜商务专员欧康诺,同达赖接触频繁,他向达赖集团保证“英国政府并未对达赖喇嘛怀有恶意,如他回至拉萨,英国准备同他建立友好关系。”(注:Alex Mckay:Tibet and the British Raj,the Frontier  Cadre,1904-1947,1997年,第46页。)达赖除同英、美、俄驻华使节紧密勾结外,还派人同法国驻华外交官联络,他宣称将准许传教士进藏传教,愿派宗教使团去印度支那访问佛教寺庙,委托法国架设打箭炉与拉萨之间的电报线,(注:Laurent Deshayes:Histoire Du Tibet,1997年,第256-257、258页。)向法国献媚讨好,谋求支持。清廷对达赖的分裂主义野心已有所觉察,表面优礼有加,暗中防范甚严,意图将他的权力限制在宗教领域。清统治者与达赖矛盾重重,貌合神离,加以英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从旁煽惑,推波助澜,两者最终决裂只是时间问题,据柔克义说达赖是怀着对中国政府“强烈不满的心情离开北京的”。(注:Parshotam Mehra:Tibetan Polity,1904-37,The Conflict betweenthe 13th  Dalai Lama and the 9th Panchen,A Case-Study,1976年,第20页。) 

  1909年,清廷谕令四川知府钟颖率两千新军进藏,企图依靠武力,加速在西藏推行各项新政,进一步激化了清廷与达赖集团的矛盾,达赖在返藏途中命令其心腹夏扎·边觉夺吉等人组织藏军抗拒川军入藏。1909年12月,达赖一行回至拉萨,继续派藏军赶往昌都,阻止川军进藏,断绝对驻藏大臣的一切供应,派使者进京面见日、法、俄、英驻华公使,请求给予军事或外交支持。(注:LaurentDeshayes:Histoire Du Tibet,1997年,第256-257、258页。)川军冲破重重阻挠,进入藏境,1910年2月12日,前锋进抵拉萨,达赖一伙于当晚逃离拉萨,流亡印度,吁请英国帮助他“反抗中国人”。(注:Francis Younghusband:Indiaand Tibet,1985年,第392页。)2月25日,清廷谕令革除达赖名号。英国驻华代办穆纳(MüLLer)奉命向清廷递交抗议照会,威胁说英国对西藏境内的和平遭到破坏,“不能漠不关心”。(注: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Series E,Vol.14,1993年,第158页。)3月5日,穆纳再次就川军入藏与清廷罢黜达赖问题向外务部交涉,公开干涉中国内政。英国原以为川军进藏,达赖叛逃,定会在西藏境内引起支持达赖集团的大规模叛乱,英印政府已派兵进驻哲藏边境,准备侵入西藏。孰料西藏政局较为平静,清廷在西藏的统治日益巩固。英国考虑到贸然进行武装干涉,必将激起全中国人民反抗,损害英国在华政治与经济利益。此外,根据1907年《英俄协约》,英、俄双方均承担了不干涉西藏内政的义务,英国对派军进藏不能不有所顾虑,鉴于武装干涉时机远未成熟,1910年5月,英国政府通知达赖,英国“不能干涉他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事务,”(注: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Series E,Vol.14,1993年,第159页。)达赖转而乞求沙俄援助,亦无结果,只得仍在英国卵翼下等待时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