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3)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 作者:高鸿志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英国一再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疯狂推行分裂中国西藏的政策。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英国侵略者趁中国政局动荡,唆使

三 

  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扩大,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烽火迅速蔓延西藏,驻藏川军中的哥老会发动士兵起义,囚禁驻藏大臣联豫,原川军统领钟颖利用其在军队中的影响,杀害起义领导人,释放联豫,窃取藏中军政大权,驻拉萨川军同色拉寺与甘丹寺发生武装冲突,西藏政局混乱,四川亦不安宁,英国驻华使馆向英国政府报告说:“赵尔丰已在四川首府成都被公开处决……四川省一向负责处理西藏事务,但在1912年初该省人民已四分五裂,5个军政府在四川各地行使管理权,四川内部行政机构与税收体系已经瓦解,以致该省既不能提供钱财也不能出动兵员保持至拉萨的道路畅通,看来1800名驻藏川军很可能被切断归路,全被屠杀,藏人将成功地摆脱其宗主国的统治,有效地重建他们的自治权力机构。”(注: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Series E,Vol.14,1993年,第292页。)英国政府认为中国内部战乱不已,中央政府权力空前削弱,不可能出军支援边疆地区;沙俄正向蒙古伸出魔爪,导演外蒙“独立”丑剧,一时还无力顾及西藏,正可乘机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1912年2月,英国印度事务部拟定了新形势下英国侵藏的指导方针,内容有如下三点: 

  “1.中国在西藏有宗主权,而无主权,也即他们可派驻藏大臣驻拉萨,但不能干涉西藏内政。2.除驻藏大臣拥有纯属礼仪性的小型卫队外,中国军队不得驻在西藏。3.除驻藏大臣及其属员外,中国文职官员不得驻在西藏。”(注: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 to 1914,卷2,1966年,第434页。)从上述内容看,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被完全剥夺。英国外交部在一份备忘录中对英国侵藏方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西藏名义上仍保持中国拥有宗主权的自治国地位,实际上,应使其处于完全从属于印度政府的地位”,(注:Dorothy Woodman:Himalayan frontiers,A Political Review  of  British,Chinese,Indian and Russian rivalries,1969年,第149页。)也即最终使西藏沦为英属印度的一个邦。基于这一侵略方针,英国侵略者向达赖暗示“中国暂不敢进兵”,鼓动他们回藏“收复主权”。(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页。)在英国唆使下,达赖派其心腹达桑占东回藏,组织藏军,发动叛乱。6月,达赖一伙从噶伦堡动身返藏领导所谓“独立运动”,命令叛军向拉萨等地发动总攻,并向川边进犯,相继攻陷理塘、江卡、贡觉等地,进而围攻巴塘和昌都。英国怂恿达赖集团分裂中国西藏的活动,激起全国各族人民愤慨。云南都督蔡锷认为“藏卫西藩,关系大局,一有破裂,则滇、川有覆亡之虞”,(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页。)四川都督尹昌衡更进一步指出:“藏亡则边地不守,边失则全国皆危”,(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页。)一致要求袁世凯政府出军平叛。袁政府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命令尹昌衡进军西藏,蔡锷派军支援。尹昌衡指挥川军,在川边击败西藏叛军,解除西藏叛军对巴塘和昌都的围攻,收复理塘、贡觉与江卡等地,滇军亦攻克盐井,使达赖集团的分裂主义活动遭致沉重打击,英国向川边扩张侵略势力的阴谋彻底破产,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尹昌衡在组织和领导川边战役的胜利中功绩卓著,应予肯定。 

  英国见川、滇两省出军平叛,达赖叛军不堪一击,急忙从幕后转向前台,向袁政府进行交涉。

  1912年6月23日,朱尔典往见袁世凯,指责川军进藏平叛,他说:“川军远征西藏的军费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四川省每年需负担庚子赔款的份额100万银两,他们却拒绝支付,正用这笔钱充作远征西藏的军费,同时,中国为填补赔款的差额却向列强借债”,他警告说如果川军进入西藏,“英王陛下政府将不会再向中国提供任何贷款。”(注: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 to 1914,卷2,第430-431页。)8月17日,朱尔典又奉命向袁政府外交部递交英国政府备忘录,主要内容有:“1.英国政府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否认中华民国有权超越1906年中英协定第1条的规定,干涉西藏内政。2.自1910年以来,中国在西藏采取行动,接管该国内政,并且1912年4月21日袁世凯总统令所宣布的政策,直视西藏为与中国本土省份相同的省,中国政府对此应予否定。3.中国政府可派驻藏长官,带适当卫队驻拉萨,有权在西藏对外事务方面向藏人提供意见,但不得在西藏派驻无限数量的军队。4.英国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前,需得到中国政府有关上述1至3点的书面声明。5.在中国未作出这一声明前,英国将向中国完全关闭中印边界,只许从拉萨撤至印度的中国军队越过边界”。(注: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 to 1914,卷2,第435页。)英国在这份备忘录中故伎重演,妄图用“宗主权”概念破坏中国领土主权,以承认中华民国为诱饵,引诱袁政府上钩。9月,英国驻华使馆再次向袁政府送交照会,声称中国若派兵入藏,必与英国有“直接之冲突”。(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第66页。) 

  袁世凯刚刚窃取政权,财政十分困窘,急需帝国主义列强支持和援助,以便镇压国内革命力量,建立独裁统治。英国以提供贷款、外交承认与武力威胁为手段,向袁政府施加压力,果然取得成效,袁世凯命令川、滇两省西征军停止前进,特别告诫尹昌衡不得派军进入藏境,“致启衅端。”(注:《民元藏事电稿,藏乱始末见闻记四种》,第83页。)西征军被禁止入藏讨伐叛乱,使达赖集团获得喘息机会,为他们消灭驻藏川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钟颖为首的部分川军,在哲蚌寺与丹吉林寺广大爱国僧众支持下,坚守拉萨,西藏叛军久攻不克。朱尔典致函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四川与云南两省实际上已不受中央政府控制,主张就困守拉萨的川军撤离西藏作出安排,这样既可“增强北京政府在同四川协商时的力量”,亦可“消除他们向西藏进军的各种借口”,(注:Alastair Lamb:The McMahon Line,A Study in the Relationsbetween
India,China and Tibet,1904 to 1914,卷2,第431页。)英国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指使尼泊尔驻藏官员出面调解,以保证川军安全离开西藏为条件,诱使驻拉萨川军放下武器,分批经由印度返回内地。 

  达赖集团进入拉萨,残酷镇压反对他们分裂祖国的西藏贵族、僧侣与群众,在西藏建立恐怖统治。 

  英国控制西藏的另一顾虑是沙俄干涉,因此急欲同沙俄在西藏问题上达成谅解,摆脱1907年英、俄关于西藏协定的约束。1911年12月,外蒙哲布尊丹巴活佛在沙俄支持下,粉墨登场,自称皇帝,宣布“大蒙古国独立”,遭到中国各族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次年,沙俄仍一意孤行,同外蒙傀儡当局签订《俄蒙协约》与《俄蒙商务专条》,在外蒙取得一系列重大政治与经济特权,进一步激起中国人民声势浩大的反俄浪潮,沙俄处境不妙,被迫在西藏问题上向英国让步,纵容英国侵略西藏,意图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注意力从外蒙引向西藏,英、俄在宰割中国边疆地区问题上达成如下谅解:英国同意俄国在外蒙有完全自由行动权;俄国则承认西藏为英国势力范围。1912年末至1913年初,英国以保护在西藏的侨民为借口不断派军进藏,进藏英军达5000余人,分驻亚东、江孜与日喀则等地(注:《民主报》,1913年1月7日。),引起中国政府严重关注与社会舆论猛烈抨击。1912年12月23日,中国政府对8月17日的英国政府照会作出答复,明确宣布:第一,1906年中、英有关西藏的条约规定,除中国外,他国均无干涉西藏内政之权,英国8月17日的照会声称“中国无干涉西藏内政之权”是没有根据的;中国是否改西藏为行省,纯属中国内政,不许外国干涉,但“中国对西藏并无即时改行省之意”;第二,中国“并无派遣无限制军队”驻扎西藏之事,根据1908年的《修订藏印通商章程》,中国有权派军进藏保护商埠与印藏交通;第三,承认中华民国是另一问题,不能将此事与西藏问题“并为一谈”。(注:《民立报》,1912年12月30日。) 

  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不得人心,遭到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强烈反对,西藏叛军进犯川边失败,西征军驻扎川藏边境,随时均有可能进藏平叛,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迫使达赖不得不向中央政府表达和解意向,袁政府亦对达赖集团采取安抚政策,下令恢复达赖名号,俸金照旧支付。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