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外交家郑藻如传略(2)
辛亥革命网 2013-09-04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黄方华 查看:
郑藻如不但循外交途径力求维护华工权益,且对华工抛家别井到海外谋生,而邮寄书信金钱回家人的又殊不容易的境况,甚表同情,于是他“又集款三万余于秘都,创中华通惠局,广行善举,华民信息始通“(注十一)。那时在夏威夷的侨民日多,但因未订约通商,故无领设立,“一八八二年,驻美钦差郑藻如履新,抵金山时,即派赖雄逵,联络侨情,排除纠纷。(注十二)
郑藻如出使美、日(西班牙)、秘三国,“历任四年,所至,布信义,固邦交,尊国体,保侨民,感之甚。“一八八五年七月,郑因患半身不遂,奉准免职,因两广总督张之洞请准李鸿章,要郑暂仍留美会同新到任大臣张荫桓办理石泉矿区被害华工的善后,至一八八六年春始回国。
“一邑物望所归”
郑藻如自美回国后,就回濠头故里。一八八八年,他曾到上海、天津医病,在天津谒见李鸿章,一八八九年到北京,曾被光绪帝召见。郑息影家园,然支乡中的农业生产,甚表关怀,他“致士居家,以邑中蚕桑棉茶之利薄,购种散给居民,教以饲畜种植诸法院,本邑之有实业,藻如称先导焉。“(注十三)郑以其办洋务和出使欧美等国的经历,接触西方工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思想比较新颖,因而为家乡农副业生产的改良和发展作了“先导”,这在当时来说,不失为一个有识之士。
郑曾为同乡郑观应(谷都雍陌乡人)所著的《盛世危言》作序,就无若何著作传节。两关交谊颇笃,《序言》中曾云及他与郑观应“昕夕过从,结为道义交”。郑观应在一八八一到任上海电报局总办就是由郑藻如扒荐的。
一八九零年,孙中山先生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时,曾致书郑藻如,提出“有关于天下国家者基大”的三项建议:一是“今天下农桑之不振”,“想亦无人为之倡者”,应“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这就是设立农会,发展蚕桑业;二是“今夫鸦片,物非虫蛇,而为祸尢烈,举天下皆被其灾,此而不除,民奚以生“?“此吾邑已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这就是设立机构,禁绝鸦片;三是“远观历代,横榄九洲,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化“,故“要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如是“则人才安得不盛,风谷安得不良,国家安得不强哉”!这就是粉办学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致郑藻如书》表达了孙中山先生青年时所怀强国富民的思想和抱负。孙中山是否结识郑藻如,没有史料可笼。然而,以郑曾办洋务,又瘟办外交而出使欧美三国,受西方风气影响,头脑与当时的顽固派有所区别,尤其郑在美国、秘鲁竭力维护和积极关怀华工利益而作出的贡献,孙中山先生正在檀香山求学(从一八七八年至一八八五年,一八八三年曾一度回国),对郑之为人处事,是有所听闻和了解的,故孙中山给郑有“台驾为一邑物望所归,闻于乡闻,无善不举“的崇高评价。是以向郑条陈在香山县应效法西方,改良乡政的三项建议,并且“某望台驾有以提倡之”,倘从此推而广之,直可风行天下,利百世,岂惟一乡一邑之沾其利而已哉“!《致郑藻职书》是孙中山第一篇政治文章,他选择郑藻如作为发表自己政见的对象,是他对郑的敬重。郑收信后有何表示,现仍未发现有关资料记载。一八九四年,郑去世,“终年七一岁”。
郑藻如以举人出身,因“军功“而进身士途,办洋务,办外交,官“累升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卿“等。(注十六)然总观郑藻如一生,因曾镇压红巾军起义而为人所诟病。以后他成为洋务派一名能干官员,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有争议的,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客观条件,从这点来说,可以对他的十二年洋务工作作出评价。至于六年的外交官生涯,他有决心不辱国体、不负华工所望的。故在排华的逆风恶浪中,奋力抗击,维护了海外华工利益和国家的尊严,这可见之于他在致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广东嘉应州人,著名的爱国诗人)函中所表示“我辈无论身膺何职,须要有一段恳切为国为民之心,结为生平至愿“,唯其如此,在排华的逆风恶浪中,他奋力抗击,维护海外华工利益和国家尊严,至为世人所称道。郑藻如不但是中山市近代史上一个物望所归的有识之士,也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家。
附注:
注(1)上海辞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辞典》误将郑藻如为福建闽县(今闽候)人
注(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版注(3)吴相湘《国父与郑藻如关系初探》
黄彦《介绍孙中山附郑藻如书》
注(4)、(5)、(8)、(10)、(13)、(14)、(15)、(16)香山县志续编卷十一列传
注(6)、(7)吴相潮《孙逸仙先生传》中第四章第一节《郑藻如保护旅美华工》
注(9)《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三产业38页
注(12)《抗山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