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宣言》签署始末
辛亥革命网 2013-12-12 00:00 来源:东南早报 作者:东南早报 查看:
开罗会议期间,宋美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时光倒流七十年,已巍然屹立数千年的埃及金字塔见证了一段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历史。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于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同对日作战及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问题,签署并于12月1日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
缘起美国的“小算盘”
第二次世界大战彼时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节节败退。1943年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投降;5月,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在北非战场投降;8月,盟军占领了西西里岛;9月,意大利政府投降。
实际上自进入太平洋战场起,美国就希望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以牵制日本的军队”。1943年起,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使中国成为大国”的对华政策,希望以此安抚中国,并在战后以中国代替日本维持亚太地区的均势。开罗会议也是这一政策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服了原本对中国不屑一顾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并在当年的10月20日给蒋介石发去电报,邀请他在埃及与美英领导人会晤,希望借此会议坐实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国之一的地位,也给予蒋介石以“象征性的支持”。这样就有了后来的美、英、中三国领导人的会面倡议—以英国为东道主,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及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定于11月中下旬在开罗会面。
之所以选择在开罗举行此次会议,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现代史教授贾迈勒·舍格拉认为,埃及曾于1882年被英国占领,1914年至1922年期间又是英国的“保护国”,从而英军在埃及大量驻扎,开罗也成为英军指挥部所在地;加之开罗在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这里被选为开会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