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宣言》签署始末(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2 00:00 来源:东南早报 作者:东南早报 查看:
中国初登大国舞台
根据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史料记载,蒋介石和丘吉尔于11月21日先行抵达开罗—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外交舞台。而罗斯福则于22日上午抵达,随后乘专车前往开罗米纳饭店附近的一座别墅下榻。
22日下午,蒋介石、丘吉尔同罗斯福通了电话。三人共进晚餐后,举行了开罗会议的预备会议。
23日上午11时,三国代表团举行了首次全体会议。下午,罗斯福在丘吉尔的招待下,驱车前往附近的金字塔参观游览。当晚,蒋介石和罗斯福共进晚餐,并同其以及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就政治问题进行了长谈。其间,来自莫斯科的电报称,斯大林将于11月28日、29日出席德黑兰会议。
25日,罗斯福决定参加德黑兰会议。下午,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再次同罗斯福会谈。由于美、英事先已在其他场合进行过商议,所以开罗会议的重点在于蒋介石和罗斯福之间能否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中美双方领导人就八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达成若干共识。其中,关于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中美双方同意:日本用武力从中国夺去的东北各省、台湾和澎湖列岛,战后必须归还中国。
中美首脑晤谈后,霍普金斯受罗斯福委托,根据三国预备会议及中美会晤精神,起草《开罗宣言》。供罗斯福审阅的宣言草案初稿提到:“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25日,正式打印的草案文稿中将上述文字中的“日本人”改为“日本”。宣言草案先送中方过目,再于26日交中、英、美三方官员讨论。
一些史学家认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成为中国代表团在开罗会议中的一大亮点。46岁的宋美龄以蒋介石夫人兼秘书的身份出席开罗会议,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又以政要夫人的身份出席这次会议,这为中国代表团增加了不少印象分。在同罗斯福会谈时,中国代表团重要成员中的许多人虽然都能讲英语,但宋美龄嫌他们“无法转述委员长思想的全部意义”,常常亲自将译员为蒋介石所翻译的话重新翻译。专家指出,宋美龄的参会对中国在开罗会议争取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英激辩被占领土
史料记载,丘吉尔在开罗会议期间,对中国战事的进展表现得十分冷淡。在26日三方官员对宣言草案的讨论中,中英代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英国代表贾德干说,宣言草案对日本占领的其他地区都提出“应予剥夺”,惟独对满洲、台湾和澎湖写的是应该“归还中华民国”,于是建议统一改成“必须由日本放弃”。中方代表王宠惠反驳道,全世界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而引起的,如果开罗宣言对满洲、台湾、澎湖不说明应归还哪个国家,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将疑惑不解。
贾德干随即辩解道,草案中满洲、台湾、澎湖等字样前已冠有“日本夺自中国的土地”的修饰语,日本放弃之后,归还中国是不言而喻的。王宠惠据理力争,他说,外国人对于满洲、台湾和澎湖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主张,如果开罗宣言不明确宣布这些土地应归还中国而使用含糊的措词,那么联合国家共同作战和反侵略的目标就得不到明确的体现,宣言也将丧失其价值。
美方代表、美国驻前苏联大使哈里曼赞成王宠惠的意见。结果,英方对此实质问题的修改意见未被采纳,只是对美方草案作了一些非实质性的文字上的改动。改后的此段文字变为:“被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特别是满洲和台湾,应归还中华民国”,删去了原先版本中语气较强的“背信弃义”和“理所当然”的字样。丘吉尔又对宣言草案文字做了进一步修改,将“特别是”改为“例如”,又在“满洲和台湾”两个地名后,加上了“澎湖”。
斯大林完全赞成宣言
26日下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在后者下榻的米纳饭店旁的草坪上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宣布开罗会议达成初步共识。为征求斯大林的意见,《开罗宣言》并未签字和公开,开罗会议一结束,罗斯福、丘吉尔即刻前往德黑兰同斯大林会晤。斯大林表示“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称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朝鲜应该独立,满洲、台湾和澎湖等岛屿应该回归中国”。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这一影响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就此诞生。(据《参考消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