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危机:甲午战后风云急(2)
辛亥革命网 2014-07-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列强瓜分中国的角逐
中日《马关条约》和《中俄密约》,激化了列强在华侵略权益的争夺,中国沦于亡国的边缘。
德国率先动手。对日本从《马关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羡慕不已,据德国外交部常务副大臣霍尔斯坦的记录,“当时德皇对日本人很佩服,说这些‘小日本真有勇气’”。德国外交文件披露,真正促使德国政府下决心选择胶州湾的是中国海关德籍天津税务司德璀林。
1895年11月3日,他在柏林与德国海军总参谋长威廉·克诺密谈,陈诉了占领胶州湾的好处:包括进出华北自如;作为军港,自然地理条件极佳;附近地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欧洲人居住;疏浚条件好,便于建立现代港口等。“至于用何种手段获取胶州湾,朝野上下都认为必要时应该动武。德璀林本人就侧向以突然的动作、非常的手段达此目的”。
此后,德国政府的一份绝密文件,直言不讳地宣称,夺取胶州湾有六大目的:“一、有助于德国商贸活动的扩张;二、保持远东国际关系的均势;三、保护基督教在华的传教事业;四、为海军扩军计划开道;五、为德国在‘三国干涉还辽’中作出的努力获取报酬;六、在青岛建立一个‘模范’殖民地”。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德国政府以此为由,立刻派兵舰直驶胶州湾。1897年12月17日《纽约时报》载:“11月14日,星期日上午,三艘德国军舰进入胶州湾,它们分别是由德国远东舰队司令亲自指挥的旗舰‘卡法瑟号’,及‘威廉公主号’和‘阿歌娜号’。舰队司令传话与指挥当地驻军的清国将领,说他来此地的目的,是为对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事件获得一个满意的解决”。
清政府唯恐再起战火,听任德军上岸占领了山东青岛所在的胶州湾。俄国马上跟进,12月14日俄舰侵入了旅顺港,并与德国就划分在华权益达成默契,俄国承认山东省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则承认中国东北、直隶和新疆,是俄国“独占行动范围”。继而,德国胁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规定胶州湾租给德国,期限99年;准许德国修筑胶济路即由胶州湾通往济南的铁路,沿线两侧30里内,准许德国人开矿;山东省内任何举措,如需外国人、外国资本或外国器材,德国有优先承办权。俄国也胁迫清政府签约,强租了旅顺和大连。
眼看日、德、俄的得手,英国坐立不安。1895年6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姬乐尔不无懊丧地称:“我们未参与干涉,为俄国在北京建立它目前的优势地位提供了方便” 。1898年3月25日,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致电英国驻华公使窦纳尔:“由于总理衙门已将旅顺口租借给俄国,列强在北直隶湾的均势实际上已被打破。因此你务必以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租借该地的优先权。租借条件应同准予俄国在旅顺口所享有的相同。英国舰队正在从香港开往北直隶湾的途中”。同年7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租占旅顺的期限相同。此前,英国还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了九龙半岛及其周围岛屿,租期为99年。
在中国的西南地区,英法两国展开角逐。早在中法战争时,法国驻越南海防领事土尔克就宣称,法国占领越南旨在争夺中国,“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中法战争后,法国在西南不断扩张其侵略权益。中日《马关条约》刚订立,它就趁机要求修改中越界约,并强占了云南边境的猛乌等地。面对法国的举动,代表在华英商利益的“中国协会”,1898年4月致函索尔兹伯里,认为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指出虽然法国提出不将云南、广西或广东的任何地方让与他国的保证,但“法国势力和影响进入中国南方也是危险的”,要设法加以遏制。而法国并未止步,于1899年11月迫使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规定今广东湛江所在的广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给法国,租期99年。
甲午战后的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肆意蹂躏的对象。身处瓜分危机空前深重的祖国,康有为、孙中山等人及义和团奋起抗争,以各自的方式救亡图存,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