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辛亥革命网 2008-12-22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中国的发展表明,她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是在积极借鉴、学习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同时,也为世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宝库不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财富。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在华盛顿,中美两国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看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慨地说:“中国的大门再也不会关闭了。”
1999年11月6日,江泽民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了一次电话会谈。两天后,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飞抵北京,与中国重开入世谈判,两年后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年多后,在华盛顿的一次研讨会上,巴尔舍夫斯基和另一位前美国贸易代表卡拉希尔斯认为,“全球贸易和投资方式中出现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中国经济的兴起,这是100多年来世界经贸格局的最大变化。中国正在改变亚洲的面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并且有可能改变世界范围内国际政治影响力的现状。”
2008年11月,也是在华盛顿。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20国集团峰会,与各国首脑共商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计。就在这次峰会前不久,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无论是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还是能源资源等全球性问题,没有中国参与都无从谈起。”
30年过去了,中国某个乡村发生的事情成为世界媒体的报道焦点,地球某地的中国人成为全球新闻中的主角,似乎已经显得平常。当我们将目光回溯到中国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起点,并用心去触摸这30年的变迁时,我们尤为深切地体会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一个伟大的转折已经完成,中国与世界彼此相互影响的时代已经开启。
成 长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30年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位名叫罗伊斯特的记者来到广州。他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中国实行看来是有点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思想谈得很多,但是他们不让这种想法盲目地支配他们的行动。他们给我的深刻印象是,他们是完全讲求实际的。”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的西方记者,罗伊斯特可谓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伟大时代即将开始的征兆。
差不多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讲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
不开放不行。在经历了数百年闭关自守的苦难和饱尝了落后挨打的屈辱之后,中国这艘航船再一次升起了驶向世界的风帆。
历史上的伟大变化往往是从一些不那么起眼的事情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制造”开始出现在西方国家商场里大甩卖的货架上;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揣着屈指可数的几张美钞,开始了他们在海外的“洋插队”;而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街头,常常会出现围观外国人的人群……
2007年,一位美国记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本新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说,“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一年,中国的GDP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同样是这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提高到了6%,而1978年只有1.8%;到2006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上升到14.5%,仅次于美国(22.8%)居第二位;中国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也超过了12%。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作为一个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在政治、经济、安全等诸多领域,中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却始于改革开放。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已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