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报人蔡尔康
辛亥革命网 2013-08-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蔡尔康是中国本土第一代报人中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曾经供职《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万国公报》等近代著名报纸,留下大量文字作品,并有不少业务创新。编有《申报馆书目》 及其续编。尤以他是第一个将Karl Marx译为“马克思”的人而著称。
据说:当年蔡尔康的名片共有三百多字。他的名片上是这样印的:其右上角身份为:“四品衔工部主事、奏保经济特科、公举优行恩贡生、历办《申报》副主笔、《沪报》总主笔、《字林沪报》总主笔、《新闻报》开创正主笔、《南洋官报》采访委员、历掌《万国公报》、广学会正翻译。”中间名字“震旦江苏上海蔡尔康”下缀一串别字别号:字子弗,号紫黻,晚号支佛,外号铸铁庵主、缕馨仙史、海滨野史、海上蔡子……清帝逊位后改字采芝翁”等字号别称,洋洋大观的这些职务,详详细细的头衔名称,让人眼花缭乱;也说明这个精明上海人的丰富一生。左下角为地址:“世居老北门内西穿星街99号。通讯处,老西门外敦润里25号。”名片背面还罗列着他的著作十余种,简直是一份履历表。这是名片中比较详细的代表。
蔡尔康(1851-1921),江苏嘉定南翔(今属上海市)人。字紫绂,一字子盆,号紫献,晚号支佛,别署铸铁庵主、缕馨仙史、海滨野史、海上蔡子等,还有芝绂、苗级、之茹、芝佛、缕仙、铸铁仙、铸铁生、铸铁庵主、海上蔡子、海上亭蔡子、古华小蔡子、沪续蔡子等称;清朝灭亡后,改号采芝翁。室名有铸铁盦、尊闻阁、花团锦簇楼、旧日绿春词馆。生于咸丰二年,所生活的70年,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70年。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帝逊位、军阀混战、中华民国……这样一个70年亲历,使蔡尔康的人生历练格外丰富。
生不逢时,蔡尔康初降人世,正值太平天国年代,为躲战祸,举家从南翔迁住南汇县境内。最后在上海市内定居。同治二年(1862)进入南菁书院,清同治七年(1868)考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因多次应试未能中举,遂入报业,进入《申报》馆工作。这一年,他25岁。光绪初年,上海滩头,同城报战如火如荼,两报对峙(《申报》与《字林沪报》),史称“上海德比”。 进入《申报》馆后,主编该馆出版的我国最早通俗报纸《民报》,次年又参加在英国出版、由《申报》在上海发行的《寰瀛画报》的中文说明编撰工作。光绪四年(1878年)离开《申报》。光绪九年(1883年)下半年进《字林沪报》任主笔。曾编辑附张《花团锦簇楼诗辑》,这种附张系后来文艺副刊的雏型;又将小说《野叟曝言》排成书版形式,每日随报附送,为我国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始。光绪十七年(1891年)夏辞去《沪报》主笔职务。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与筹建《新闻报》,担任第一任主编,因与董事会意见不合,半年后即退出新闻报馆。
光绪二十年(1894年)接替沈毓桂为《万国公报》华文主笔,与林乐知合作翻译了很多著述,有“几合美华而为一人”之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冬脱离《万国公报》,仍担任广学会记室。民国10年(1921年)70岁时曾向亲友集资,打算以祝寿贺仪移作刻书费用,由于刻书所费过巨,著述未能梓行,不久病逝。
初入报业。光绪初年,上海滩头,两报对峙(《申报》与《字林沪报》),史称“上海德比”。一百多年前,赛马是欧洲的第一运动。1870年,“德比”(derby)这个词出现在赛马比赛中,那是指同为3岁、体重也相同的两匹赛马之间的比赛。
《申报》与《字林沪报》虽同是英商经办,但各为其主,恩怨甚深。
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由英国人安纳斯托•查美和友人筹资创办的。
创办初期,《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迎适中国读者的口味。蔡尔康初入《申报》,主编通俗报纸《民报》。他最早将我国报纸的名称将竖排改为横排。他将西洋新闻纸中国化,作了用毛边纸单面印刷的尝试,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申报》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蔡尔康抢新闻的本事得到初步体现。
在《申报》,蔡尔康很快从一个小编辑爬到主笔的位置。要知道,在当时的洋报馆,华人最高也就到这份儿。后来,据说是跟《申报》馆的账房不和,蔡尔康离开了就职八年的《申报》,跳槽到正在筹办的《字林沪报》。
“偷新闻”的人。创办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5月18日)的《字林沪报》是日刊。总主笔由《字林西报》的总主笔巴尔福兼任。
《字林沪报》发刊一个多月,正碰上朝鲜壬午政变,中日两国矛盾激化,这可是大新闻。《字林沪报》背靠大名鼎鼎的《字林西报》,有外电外稿,消息来源广泛、迅速,经翻译处理后,稿件观点鲜明,刊登时间均比上海一般报馆要早几天。《申报》就没这个优势,时效性差了好多,一下子就被《字林沪报》抢了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