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音乐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介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时间的指针指向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西洋音乐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中国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西洋音乐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中国音乐文化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西洋音乐在晚清民国初期的传播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为宣传基督教,他们编辑出版音乐书籍、传布圣咏圣诗、在教会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程,这些以基督教音乐为主的西洋音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因素。
而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近代音乐划下一道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的是“学堂乐歌”的出现。“学堂乐歌”是指在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但这类歌曲编创人数参与之多、歌唱人群范围之广,使得它超越了“学堂”的范围,成为当时具有时代性潮流的一种歌唱形式。学堂乐歌的基本特点是“旧曲填词”,也就是引进外来的曲调,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例如至今还广为传唱的李叔同的《送别》,它的最初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学堂乐歌的记谱,不再沿用中国传统的工尺谱,而是开始采用西方通用的五线谱,或从日本传入的“简谱”。学堂乐歌的内容以抵御外辱、富国强兵为主,其中一部分热情赞扬了“辛亥革命”,如叙事性歌曲《光复纪念》,叙述了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时的情景。在学堂乐歌的繁盛之中,李叔同和沈心工、曾志斋三人功不可没。学堂乐歌是中国较为系统地学习西方音乐的开始,在它的浸润下,中国产生了第一代新音乐家。
图1:李叔同像(弘一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