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音乐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介(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权伟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时间的指针指向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急遽的变化,音乐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此时,西洋音乐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中国

  二、西洋音乐在1920年代以后的专业创作

  学堂乐歌时代的音乐还停留在借鉴国外的音乐曲调的阶段,那么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音乐真正进入了专业音乐创作的时期,此时涌现出一大批音乐家。作为中国第一代作曲家的萧友梅,他对于中国专业音乐和音乐教育都有着开创意义,被尊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堪称语言和音乐奇才的赵元任,他创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歌曲,代表了20年代中国音乐创作的高水平;黎锦晖则在儿童歌舞音乐领域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等歌舞剧具有鲜明的音乐美感;在音乐理论发面,王光祈写作了《东西乐制之研究》等理论著作,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音乐理论家。另一方面,西洋式的音乐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音乐社团和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音乐系纷纷建立,其中属1927年蔡元培、萧友梅在上海成立的“国立音乐院”最为瞩目,它标志着中国音乐界“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愿望和雄心。

图2:《教我如何不想他》曲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翻拍自司冰琳编著的《中国音乐史》)

进入30年代后,中国国难日深,救亡抗战音乐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29年,由“国立音乐院”改名而来)的领率下,中国专业音乐创作进入辉煌期,在这两条主线的交错下,30、40年代的西洋音乐呈现负复杂多元的面貌。此时兴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和群众性的救亡歌咏运动,影响遍及全国,涌现了大批体现抗战救亡志向的歌曲。在抗日救亡歌曲创作中,聂耳、冼星海、贺绿汀、麦新等贡献颇大。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贺绿汀的《游击队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另一方面,以国立音专为主要阵地,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进入辉煌期。1929年,国立音专迎来了一个给它带来生机的年轻音乐家——黄自,他在国专前7年,任教全部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培养了诸如刘雪庵、张曙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同时他自己创作大型声乐作品清唱剧《长恨歌》,《玫瑰三愿》、《花非花》等艺术歌曲是当时高水平的音乐创作成果。

图3:黄自像

  三、西洋音乐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展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沿着聂耳、冼星海等音乐家开创的音乐创作道路,围绕党在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抒发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西洋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样板戏”使得音乐受到极大束缚而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直到改革开放后,西洋音乐再一次繁荣起来,除了专业音乐,流行音乐也兴起,成为大众的娱乐,西洋音乐在中国朝着多元、多轨、多向的维度发展。

  纵观西洋音乐在中国传入和传播的历史,在短短一百年之间,中国由传统音乐转型为与国际接轨的近代音乐,经历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和本土化的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