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的结社与革命活动(3)
辛亥革命网 2013-08-20 00:00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陈艺 查看:
因此,“倘然孙先生肯做朱洪武,他(指陈)是会奉命不遑的吧。”这样的“笑话”及“倘然”的设想也充实无由发生。若取其意,谓陈去病对孙中山先生感情之深厚,事业之忠诚,这倒是符合事实的。武昌起义前,他没有因各地起义频遭失利而消沉;10月举义后,汉阳失守,他奋臂大呼:“沉舟破釜,拼死力争”;临时政府成立后困难重重,他反对和袁世凯妥协,继而参加“二次革命”。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考察浙东,他辞去浙江省府秘书之职追随左右,陪孙先生到绍兴、宁波、舟山群岛等考察海事,后又游普陀,二人交谈日深,志趣相投,陈去病遵嘱为孙中山先生代笔《游普陀志奇》,孙先生为陈去病父叔墓坊额题“二陈先生之墓”并亲笔为他母亲题下“女之师表”和撰写《陈母倪节孝君墓碑铭》。孙先生有“从我游者二三子外,唯吴江陈子去病与焉……以十年袍泽,患难同尝,知去病者,宜莫余若”之感慨。继而,他在甬东组织起义响应护法;次年赴粤任参议院秘书长。1922年,从中山先生于韶关行幕,先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后任大本营宣传主任。为传达孙中山嘉奖,鼓舞士气,他翻山越岭,赴前敌演讲。他豪情满怀,“杖策从征亦快哉”,“饶鼓从容赋北伐”。陈炯明叛,炮轰大总统府,中山先生登永丰舰,他临危脱险北上。中国国民党改组,他奉中山先生命任江苏临时省党部执委,并邀柳亚子先生出来一道工作。旋为响应中山先生反对直系军阀之策略,组织江苏民治建设会,驱逐盘踞江苏之直系军阀。总之,凡中山先生需要他为之的,他总是竭尽全力,不惜毁家纾难,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柏文蔚、于右任、马君武、田桐、叶楚伧、柳亚子等《为陈佩忍先生五秩征文启》一文曰:“民国肇建,始游湖湘,旅北行,出居庸关,慨然有经略满蒙之志。癸丑讨袁,从故人于留都,颇有所规画,顾功卒无成。自是窥姑胥,谋甬东,凡东南有大征讨大建设,君无弗予焉。又累从今大总统孙公于粤东,视师浈江,抚循前敌,驰驱戎马间,几不知劳瘁,洵可谓据鞍双矍铄,壮志未衰矣。”
1925年孙中山先生肝癌潜发,在北京逝世,他悲痛至极,在挽联中写道:
题榜铭碑慈母累承褒大节
南羲北驾不才空自怨三生
陈去病是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当听到不解孙先生先前述说的葬地之时,他马上站起说,总理所说的紫金山就是南京钟山。顺便讲了一个掌故:1912年孙先生人南京临时大总统时,到东郊打猎,经过半山寺下马休息,放目四望,指着远处的方山和脚下的秦淮,表示辞世后安葬此地的意思。因主要是当时北京仍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将来要在南京建都,鼓舞通知继续努力,他的考虑是非常深远的。随后要陈去病写篇考证性文章,即《紫金山考》。
陈去病并非风水先生,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平时好游自然名胜、人文景观,知识渊博,凭着他的文化积淀,综合自然环境,为孙先生科学地选定了墓址。事后陈去病又奔走于上海、北京间,确定墓图、实施建筑和举行奠基典礼,又奉命编辑总理《哀思录》。并写下了《哭孙总理》等诗篇,表达了他对一代伟人去世的悲痛哀悼之情。
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时,他因病未能参加,又写下了《总理奉安病不克赴诗以记哀》,诗中有“感恩知己今安在,神烈峰高泪满颐“之句,真挚地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无限情深。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发动革命叛变,国民党右派对孙中山先生遗忘假拥护,真反对的面目暴露无遗,使陈去病对时局有了深刻的认识,进而对蒋集团采取不合作及反对态度。他是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12名委员之一。4月17日,葬事筹委会决议增加蒋介石等7人为委员,他即辞去委员之职。后,要他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又拒之。继而藉酒抨政,“醉必纵论党国诸公,不少讳焉”。呼曰:“晚近民生之凋敞,伊谁之过?当改称中华民国曰中华官国!”到1932年(58岁时),他尽辞诸职,退归故里。
仅不肯去为官,而且还要不断痛斥了。直至临终,他还留下“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文章何处求真尝,鸱鶆娇不自惭”之句,满怀对革命知己的思念和渴求,对国民党当权者的抨击。他在回顾一生时,自谓“革命四十年”,显是可信的。
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共中央作的《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陈去病列为33位辛亥革命时期风云人物之一,位居第20,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是几十年来第一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它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当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先辈的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团结合作精神、敢为人先的务实精神,团结一切爱国志士,为祖国统一和社会发展出力。作为辛亥革命元老的第三代,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坚信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自觉性。在政治思想上不断学习,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履行好参政党职责,在本职岗位上作出贡献。
(文本为纪念辛亥革命诞辰一百周年而作。作者为陈去病之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