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寇”之一的杨鹤龄

辛亥革命网 2012-06-13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杨国铿 口述 胡耀华 整理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鹤龄,字礼遐,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1868年农历六月十二日生于澳门。他与孙中山先生最早结识,也是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四大寇”

  一、忆述父亲杨鹤龄

  我父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言论和待人处世都衷心敬佩,矢志力行。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只字片言的墨迹,珍如拱璧,不只作为座右铭,并且亲笔仿书,悬诸壁上,时时举以教示勉励我辈。现我家里仍挂着父亲亲笔写的两张条幅,一张写的是“天下为公”,下款有一行小字:“昔仲尼言之,而志焉未逮,吾友逸仙言之,有志竟成,逸仙贤于仲尼矣”。另一张写着“博爱”二字,下款也同样有这样的一行小字:“中山先生喜书此二字,蒙作效颦也,亦景仰流风之意耳。”这两张条幅,历尽艰险,才得以保存到今天。

  还有许多件当年孙中山先生发给我父的文件及我父手写记述有关在澳门、广州革命活动的书信,在十年浩劫中烧毁了。我艰难保存的,何止是遗墨,主要表明我父对孙中山先生始终如一的坚定信仰精神。

  1892年孙中山先生于医校毕业后,悬壶于澳门,在澳门筹借款项开创中西药店,须找借款担保还银人。当时我的七姑丈(即杨鹤龄的七妹夫)吴节薇,是澳门的富豪,通过我父的介绍和极力说项,我姑丈吴节薇终于同意了做担保还银人,从而使孙中山先生在澳门大街的中西药店得以开设。

  孙中山先生所立的借据是这样写的:

  揭本生息赠药单

  立领揭银人孙逸仙,缘逸仙订议在澳门大街开创中西药店一间,需银寄办西国药料,今托吴节薇兄担保揭到镜湖医院药局本银二千大圆七二兑重一千四百四十两正,言明每百圆每月行息一圆算,其息仍托逸仙办代西药赠送,逸仙自愿赠医,不受谢步,此本银限用五年为期,到期如数清还或过期不测无力填还,担保吴节薇兄自愿填足,毋得异论,欲后有凭,立明揭银单一纸当众签名,担保人亦笔签名交与镜湖医院药局收执存据。

  担保还银人:吴节薇的笔、黎若彭,阮建堂

  知见人:黎晓生,曹渭泉、张桢伯、宋子衡

  光绪十八年十月三十日立领

  揭银人:孙逸仙的笔

  孙中山先生借行医为掩护,积极结织不少对清朝统治不满的爱国中青年人士和会党分子,互相议论时政,寻找救国道路,挽救民族危亡。翌年,孙中山先生受葡萄牙当局排挤,乃从澳门返广州、石岐行医。

  其时孙中山先生手头拮据,资金短缺,我父更极力支助,但一时难集现金,便将前在澳门买下的龙崇街某号大楼转让于七姑丈吴节薇。及孙中山知之,曾极力劝止,我父一再表示,已经决定,不宜变更。这间大楼房让价共若干元,全部送给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活动经费。前我曾见过孙中山在1911年初有过一张书札给我父,就是写明这件事,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被烧毁。

  1894年中日甲午战起,清朝政府在战争中接连失败,孙中山先生更感到国家民族的危机严重,便决定放弃行医,再赴檀香山联络海外华侨,组织兴中会宣传革命,捐募筹款为回国策划武装起义作准备。我父则在港澳一带协助收集筹募经费及作反清宣传与孙中山先生遥相呼应。

  孙中山先生弃医赴檀岛时曾留下一个行医时所用的医疗用具滤水器“沙滤缸”存放在我家里,直至1936年期间,国民政府派当时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持有公函到澳门,通过二伯娘(我幼年时常这样称呼孙中山先生原配卢太夫人)的介绍和我们母子协商,征得我们同意将该医疗用具“沙滤缸”转送给广州博济医院保存陈列留念。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