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桐、田桓:孙中山先生身边的田氏兄弟(2)
辛亥革命网 2012-06-28 00:00 来源:湖北文史 作者:严希敏 查看:
田桓16岁在县高等学校读书时就参加同盟会。前不久,大哥田桐的结拜三哥居正奉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在武汉进行革命活动,并准备组织武装起义。因为经费短缺,专程到蕲州洗马畈的达城庙盗金菩萨筹措革命经费。田桓送他时悄悄地问:“三哥,今天说是要排满,明天说是要驱除鞑虏,到底哪一天能把光复的旗子树起来啊?”居正说:“正在准备,不会太远。但你要遇事留心,胆要大,心要细,不要事到临头就手足无措了。”
期盼的日子终于到来了。田桓兴奋地与同盟会会员们到城防保安队进行策反。保安队是清政府的武装力量,但士兵们都是家乡的子弟兵,几经协商,他们都表示愿意弃暗投明。田桓又找到商会会长余肇周、当铺经理吕鑫泉,要求他们供给各种布匹,很快布匹送到指定的地点。田桓连夜嘱咐同盟会员田发周发动缝纫工人赶制了两面白布大旗和一百多顶鸭嘴帽备用。10月12日一早,田桓带领县高等学校的同学直奔蕲州的北门、西门,将连夜赶制的白旗在城楼上高高升起,发布了蕲州光复的信号;满怀激情的同学们汇聚街头宣传,告诉大家马上就有革命军开进蕲州;在北门、西门的同学剪掉过路行人的辫子,每剪掉一个就送上鸭嘴帽戴上。田桓的重要任务是到县衙门。县太爷和四衙官吏慑于势如破竹的革命声势,纷纷让田桓剪去长辫,带上鸭嘴帽。
蕲春的顺利光复,积极支持与响应了武昌起义,这也是蕲州同盟会的革命党人长期艰辛活动的结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田桓到南京见到内务部次长居正,居正领他晋见孙中山先生,并讲述了他在蕲州积极参加同盟会活动与起义经过,孙中山先生极为赞赏地说:“好!好!不愧为少年英雄!”
二、戎装文人
起义后的武昌正面临着一场严酷的你死我活的保卫战。惊恐中的清朝为了镇压起义的新军,调兵遣将,迅速部署:武昌溃败下来的部队与河南调来的2000士兵占领汉口下游的刘家庙车站;湖北总督瑞澂乘坐兵轮与海军舰队镇守刘家庙附近的江面;陆军大臣荫昌率第一军、总统官冯国璋率第二军驻守信阳、武胜关;参加永平秋操的士兵星夜兼程,赶往汉阳;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长江舰队向武汉进发。各路清军,汇集武昌;一场鏖战,如箭在弦。
10月19日清晨,革命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勇猛进攻刘家庙,中午,首战大捷,全城军民振奋昂扬、兴高采烈。
10月22日午后,革命军敢死队乘胜挺进三道桥,因为地形受限,伤亡很大,革命军返回原阵地防守。
10月27日,革命军再次发动进攻,在清军巡洋舰的猛烈射击下,革命军阵地遭受严重破坏,死亡2000多人,只能退至汉口市区附近。
10月28日,革命军与清军白刃接战,步兵、炮兵指挥官谢元凯、蔡德身先士卒,壮烈牺牲;军中无主,再次退至歆生路、刘家花园。
在局势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黄兴、田桐、宋教仁等同盟会成员到达武昌。
原来,田桐从居正处得知武昌光复,立即从上海启程,到达汉口才知军情紧急,马上原船返回,邀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黄兴急赴武汉。由于黄兴一直是清政府通缉的“要犯”,为了能逃过清军的严密追捕,在张竹君医师的帮助下,他们一行化妆成红十字救护队的医生赶往武汉战地。
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见田桐请来黄兴,立即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李书城为参谋部长,田桐为秘书长参与军机,顿时军威大振。
33岁的田桐身着戎装,战火纷飞中,陪同黄兴一起到前沿阵地视察军情,商讨作战部署,还常常忙于起草军书,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此时,清朝政府起用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冯国璋下令焚烧汉口市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11月2日革命军被迫退守汉阳。
从汉口沿江而下就是田桐家乡蕲州,为了在武汉地区发动起义,急需筹集经费,田桐与蕲州籍的革命党人詹大悲、方觉慧、黄侃等带头回家变卖家产。田桐直言对妻子说:“命都不要了,还要什么家产?”其童夫人深明大义,立即助夫筹钱。革命党人的“毁家革命”一时被传为佳话。
田桐一直在思考: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命党人发动了10次起义,都不幸遭遇失败。武昌起义的胜利是20年来革命党人为之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一波历史大潮啊,这势不可挡的大潮摧枯拉朽,一定能动摇200多年的清王朝。要保卫起义的胜利,就得打好阳夏保卫战。但是清军有训练有素的陆军、海军,配备了火力威猛的德国新式炮,而革命军中很多是新兵,武器装备落后,如何在敌强我弱的逆境中抵御清军的炮火呢?经过细细琢磨,田桐想到一个好办法。离阵地不远的汉阳兵工厂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大型机械厂,厂里有大量的钢板,用来加固战地工事,不正好可以抵御炮火的袭击吗?黄兴一听,觉得真是一个好主意,立即下令用汉阳兵工厂大量钢板构筑工事,加固战壕。革命军在钢板的掩护下,在清军猛烈的炮火中坚守了十天十夜。事后,黄兴无比感慨地对人说:“我一直认为田桐只是一个文士,现在才知道他智慧超群。”
11月27日,汉阳失守。这是历史上有名的“阳夏浴血战”,是武昌起义后最关键的战役,正是这场长达49天与清军的对抗,极大地牵制了清军的军事力量,为全国各省响应起义、宣告光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推翻清王朝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