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一个刘谦定

辛亥革命网 2010-10-18 00:00 来源:汉网 作者:甄荣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刘谦定是名副其实的“武汉通”,与他一起走在武汉地大街小巷,便会听到他讲不完的故事。 ,武汉有一个刘谦定,
 

  ——在市民心中,他是真才实学的学者,又是执着的文保卫士

  在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刘谦定是名副其实的“武汉通”,与他一起走在武汉地大街小巷,便会听到他讲不完的故事,他会仔细的告诉你,这个老房子里住过哪此声名显赫的名人,这条老街发生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刘谦定都会滔滔不决如数家珍。他没有炫耀的职称和头衔,却获得了市民和媒体公认的一荣誉称号——“武汉民俗学家”。

  刘谦定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文保人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普通的民间人士,为保护和彰显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伴随这些实事,有成功,有快乐,也有遗憾,还有威胁,构成了刘谦定精彩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一个人推动一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修缮保护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城东北角的一片街区,留下了大量的明、清和民国早期的江夏民居及欧式风格的历史建筑,这里也留下过大批历史人物的足迹,特别是武昌首义有关的很多着名人物,在此地都故居和故事,武昌起义时的第一面十八星旗就诞生在这里。而且,这里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公共图书馆诞生地。

  刘谦定昙华林情节可以追溯到上学的时候,他的母校文华中学创办于1871年,原址就在昙华林。从2000年起,刘谦定开始了对昙华林地区历史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工作,房子是什么时候造的,面积多大,以前住的什么人,现在什么情况,都进行详细纪录,还绘制详细的区域建筑分布图。找同当地老人谈话的过程当中,刘谦定常常刨根到底,收集到这些第一手史料与统计数据,形成了关于昙华林的珍贵资料。

  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民国第一清官——石瑛先生故居突然遭到拆毁,刘谦定立即出面制止,引起多方关注,最终把已经拆了半层按原样恢复,如今这栋漂亮的小洋楼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件事也让刘谦定意识到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紧迫感。

  2003年初,刘谦定申请提前退休,他就开始致力于推介宣传昙华林街区的行动。他不断请朋友到昙华林看老房子,也请来媒体帮着宣传,在这样不断的推动之下,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引起了政府官员的关注。刘谦定成为了昙华林的专业导游,让来了的人们在历史的震憾中惊奇的意识到,武昌城内居然还藏着这样一片宝地! 

  刘谦定在全面调查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涵盖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经过专家论证以后,于2004年最后定夺,被武汉市政府正式纳入2005——2020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直接影响政府对50多栋老建筑实施保护,其中挂牌保护15栋,政府昙华林又投了上亿元的资金。

  现在,昙华林历史街区已经整旧如旧,武汉市民、专家学者、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闪亮的名片。

  一个民间保护历史文化的行为引来央视今日说法的关注

  武汉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首都”,当年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保护大武汉”的壮举,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留下了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战故事和抗战遗址。然而,由于日军的占领与破坏,加上近年来肆无忌惮的胡乱开发,武汉的抗战遗址已经屈指可数。

  2007年年初,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武昌千家街冯玉祥将军旧居,被揭开了瓦,整栋大楼即将被拆除,刘谦定立即予以制止。但是正在拆房子的人根本不听劝解,为了阻止住拆房者的脚步,他赶忙将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媒体,然而媒体的到来似乎更加惹恼了拆迁单位。他们驱赶采访的媒体记者和市民,有关部门也认为这栋房子作为冯玉祥旧居证据不足。

  听到这,爱老房子如命的刘谦定可是着急万分。为了说服市里面留下这处老房子,他赶忙搜寻富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刘谦定先找到了《武汉市志·人物志》,上面说冯玉祥将军是1937年11月30日到武汉,而且住在哪住在武昌千家福音堂住所从事抗战宣传活动。为了更准确地证明这段历史,刘谦定又找来了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在政协北京文史资料中,有一篇冯将军的女儿所写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写到:“1938年春季我到了武汉,父亲比我先到武汉,我们家住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除了这些文字材料,刘谦定又找来了1936年的武汉市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这这栋建筑正是当年冯玉祥将军居住的福音堂旧址。

  刘谦定确认这一处正在拆除的老房子非同寻常,它原是外国传教士建造的,距今有将近100年的历史了,像这样的建筑抗日战争以后在武汉三镇就没有再建造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曾经住过历史名人冯玉祥,可以说着栋房子的一砖一瓦都具有纪念意义,是一处老房子极具历史价值,应该被好好保护起来。

  此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重视,为此专门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此事作为民间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范例,为此类问题的评判作出了一个直观的回答。

  在节目中,着名学者毛佩琦教授指出:我认为这个房子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旧居。因为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凡是有重要纪念意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的建筑、古建筑、不可移动文物都要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像冯玉祥先生在芦沟桥事变以后来到武汉就在这里参加抗日斗争,所以这个住址应该算有纪念意义的旧居。即使房子没有任何名分,但凡是有纪念意义的有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都在保护之列,不在于它是否已经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与否。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也指出:“如果一个城市失去了它的历史,建再多的高楼也是苍白的。”

  目前,两年已经过去了,冯玉祥抗战旧居虽然没有完全得到恢复,但是也未遭到进一步破坏,其主体建筑仍然完好,成为一个民间人士保护历史文化的见证。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