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禄贞孙女吴厚婉:祖父截下北洋军运鄂军火(3)
辛亥革命网 2010-12-24 00:00 来源:长江商报 作者:吴睿 查看:
“当时祖父只不过是个20岁的学生,就像一柄利剑,把孙中山燃起的革命火种,第一次从珠江流域烧到长江流域,为两湖革命以及武昌起义做了有益的尝试。”吴厚婉说,吴禄贞在起义失败后再次东渡日本。
1902年,吴禄贞从日本毕业回国,张之洞在接见回国留日学生时独不接见吴禄贞,并下令把他囚禁于将弁学堂,要治他大通起义“谋反叛逆”之罪。在张之洞亲自审讯时,吴禄贞痛陈清廷朝政腐败,国家濒于危亡,表示要立志革命救国,不计个人生死成败。张之洞大为惊讶,不仅不加罪,反而任命他为督署学务处帮办,兼任湖北将弁学堂、武普通学堂及护军全军总教习。
“绝对从士兵学生痛下功夫”
吴禄贞“大通起义”英勇事迹早就播声海内外,这次由“阶下囚”一跃而为“座上客”,顿时成为了武汉三镇的知名人物,引发一些青年的好奇心。吴厚婉说,当时吴禄贞的武昌小朝街寓所,每天都有些素不相识的青年学生求见,以至于门庭若市,小客室都容纳不下,没想到就此引发著名的“花园山聚会”。
武昌花园山孙茂森花园的李廉方寓所庭院宽敞,地段幽僻,吴禄贞和李廉方商议借此作为宣传革命的处所,当时的青年学生纷纷加入,李书城、耿伯钊、孔庚、刘静庵、胡瑛、张难先等人后来都成为辛亥革命元老。吴禄贞在这个“party”上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提出“抬营主义”,认为今后革命运动应当“绝对从士兵学生痛下功夫”,选派革命党人和进步青年到新军中当兵宣传革命,一旦时机成熟起义就能把敌人的军营抬过来,变成革命党的军事力量。
事实上,吴禄贞输送“秀才当兵”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后来正是湖北新军打响武昌首义的枪声。著名史家贺觉非、冯天瑜在其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中指出:“湖北革命组织,发轫于‘武昌花园山聚会’,再接于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团体,而由文学社、共进会收其成。”
吴厚婉介绍,吴禄贞后来升至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并赴德国和法国考察军务,1910年回国后调任陆军第六镇统制,他的前任是北洋大将段祺瑞,这段时间,他为保卫延边确立图们江为中朝国界做出巨大贡献。
计划进军北京血洒石家庄
武昌起义后,吴禄贞准备率部响应,谎称请求前往武昌平叛,引起清廷怀疑。这时山西新军起义,清廷军咨府调吴禄贞第六镇驻保定的十二协到石家庄去镇压起义。刚好驻军河北滦州的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向朝廷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十二条改革条件,贝勒载涛得知吴禄贞和张、蓝是好友,派他去滦州“抚慰”二人。
吴禄贞趁机密约二人举兵反清,又赴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党联系,拟趁京师兵备空虚之际,联合北方新军进攻北京,但由于奸细告密未成。他一面弹劾荫昌督师无功,一面截留北洋军运往湖北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停止进攻汉口。清廷怀疑他是革命党,但又不敢贸然撤换,特授予他署理山西巡抚以笼络。
“31岁的祖父成为封疆大吏,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吴厚婉介绍,1911年1月6日,吴禄贞又和山西都督阎锡山联系组织燕晋联军,由他任大都督兼起义总司令,阎锡山任副都督兼副总司令,并决定由阎派兵把守黄河铁桥阻止镇压武昌起义的袁世凯北返,其余部队兵分三路夹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