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虎将王宪章

辛亥革命网 2014-07-03 00:00 来源:黔中早报 作者:乔怡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安龙县提起王宪章,年纪稍长的人都能讲上一两段关于他的往事。,辛亥虎将王宪章,

  王宪章将军,苗族,1888年出生于安龙县普坪一苗族农户家庭,全家以种田为生,但其父母勤俭节约,日子也过得十分殷实。

  他原本是家中第八个孩子,因为在此之前,其父王发荣收养了一个姓蒙和一个姓王的义子,因此王宪章在家中排行第十。直到今天,在普坪提起王老十或王十爷,年纪长者便知问的是王宪章。

  不过,王宪章原名王应贤,”宪章“是他5岁读书时,当时的教书先生给他改的名字。

  王宪章在学堂读书的同时,受家庭尚武风气的影响,兼习武艺。

  1904年,也就是王宪章16岁时,恰逢当时兴义府中学堂全向所属各州县招考优秀儿童入堂读书,王宪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科学文化,接触到新思潮。

  正是在这间新式中学里,王宪章被那些新思想、新知识深深吸引,沉浸在书刊中,课余时间多在阅览室中阅读专研,眼界为之开阔,从而萌生了反清爱国的思想。

  入伍

  沿着一条小径,走进王宪章将军纪念园,小径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根,形状千奇百怪。瞻仰台上王宪章将军的雕像主次分明,浑然一体,雕像中王宪章将军精神饱满,神采奕奕骑在一匹战马上,这是王宪章将军戎马生涯的艺术象征。

  沿着瞻仰台后的石阶而上,有一座凉亭,名曰”豹皮亭“,亭的周围绿树掩映。

  这些都是安龙县政府于2002年重建的,早年间人们为纪念王宪章而建的“豹皮亭”已毁于文革。

  “豹皮亭”中有纪念碑一座,名为“赞功碑”,碑上镌刻有《故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王宪章君赞功碑》及《革命先烈王宪章先生事略》,详细介绍了王宪章的生平事迹。

  根据记载,1905年,也就是王宪章17岁时,被兴义府中学堂保送到贵州省城贵阳师范学堂学习。原本学堂保送他读师范学堂是希望他学成后,能回乡任教。没想到王宪章却认定唯有枪杆子才能救中国,因此他到贵阳不久,便投身军营当兵。然而,旧军营中死气沉沉的暮气和处处腐败的现象,与王宪章的进步思想格格不入。一天,王宪章因偷看革命书报被长官察觉,引起争执,宪章被责罚,愤愤而离开军营,进警察学堂。

  此时,贵州各族群众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民主革命思想普遍传播。宪章于此时结识了平刚等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并秘密加入了他们发起组织的反清革命团体“科学会”,且成为其中的骨干。

  一年后,王宪章由贵阳警察学堂毕业,被派到贵阳警察部队任巡长。当年12月,贵阳“科学会”与在日本东京的革命党人取得联系,计划发动武装起义,不料消息走漏,官府缉拿革命党人。于是,“科学会”的骨干分子转移到修文,计划集结力量再次起事。但机密又被泄露,贵州巡抚岑春煊命令开州、修文官府拘捕,革命党人被迫四散出走。此时,官府又以王宪章辱骂“长官”为名,革除了王宪章的巡长职务。在这种情况下,王宪章便星夜出走武昌。

  王宪章到武昌后,因为钱已花光,无法读书,又找不到工作,生活十分困难,全靠乡友同学典当衣物周济。不久,探听到湖北新军中有革命党人活动,他便想到新军中去。而按照当时清代制度规定,新军必须招募本省人。所以,王宪章就假冒湖北荆州籍人投入湖北新军。录取后,被编人湖北新军第八镇三十标工兵营。

  王宪章由于在贵州警察学堂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所以人新军营后仅月余,学科、术科均成绩优良,便由士兵晋升为正目。

  不久,王宪章又进入随营学堂学习,学堂每次举行考试,均名列前茅,轰动随营学堂内外,声望不断提高。此时的王宪章已长成一个身材魁伟,体格强壮的英武青年。由于他性情豪爽,为人正直无私,嫉恶如仇,敢于面斥人非,宵小之徒畏惧而远避,正直军人则喜欢与之交往,在军中具有较高威望。

  起义

  1910年,王宪章与蔡济民、张廷辅、王文锦、吴醒汉、罗良骏等人,发起组织“将校研究团”,并推举王宪章担任团长,任务是联络士兵,宣传革命,发展反清力量,秘密组织革命队伍。

  1911年1月,武汉新军中以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为首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毅然率领“将校研究团”成员加入“文学社”。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