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虎将王宪章(2)
辛亥革命网 2014-07-03 00:00 来源:黔中早报 作者:乔怡 查看:
文学社便是参加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之一。当年9月24日,文学社和以孙武为首的”共进会“联合,并召开联合会议。与会者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成立起义的统一领导机构,公举蒋翊武为总指挥,王宪章为副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会后,起义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起义计划,在小朝街85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先计划于10月6日(中秋节)起义,后因时间紧迫,准备不及,推迟至10月11日。
1911年10月9日上午8时,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制造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到,发现起义军准备的炸弹、炸药、旗帜、符号、广告、印信等物件,即报告汉口巡捕房,巡捕房派员查看后,电告巡警道和总督府。于是,清军侦骑四出,大肆搜捕,武汉三镇,顿时一片白色恐怖。当天下午,起义总指挥部成员蒋翊武、王宪章、席正铭、彭楚藩、刘复基等在武昌秘密开会,讨论起义日期,决定提前于9日夜12时(即10日零时)起事。10月9日下午5时,蒋翊武以总指挥名义下达命令,派专人把命令分送各标(团),命令写道:“于今夜十二时起义”。
不料,10月9日晚上10时许,起义军总部被湖北当局的警察和宪兵查抄与破坏,彭楚藩、刘复基等一批革命党人被捕。蒋翊武因穿普通长衫,拖着发辫,军警不疑他是革命党人,才得以乘隙逃脱,乘小舟溯汉水而上,暂住汉川县乡间。与此同时,湖北新军各营接到清军散发的油印传单,声称有大股革命党人隐匿武汉,扬言要清查治罪。此时,王宪章亲自运送炸弹到三十标,并在营房传达总部命令,觉察形势有变,便立即出营,才知道总部已被破坏,主要人员情况不明,无法取得联系。他为了弄清情况,将起义事务向陈佐黄、彭纪麟交待后,避开清军搜查,翻越武昌小东门城墙去汉口,到文学社交通处郑兆兰家,约见文学社阳夏支部长胡玉珍,告以武昌方面的情况,然后立即到汉阳指挥革命党人占领汉阳兵工厂。
经过一夜的战斗,到11日上午,起义军完全占领了武昌,占领了总督府。11日,王宪章返武昌,到谘议局,革命党人中尚存的中坚人物王宪章、蔡济民、张廷辅等组成了15人的谋略团,实际主持起义最初时期的军政要务。当晚,王宪章再次潜入汉阳隆登堤军营,指挥部众起义,被推举为总指挥兼标统(团长)。当晚9时,枪声打响,全体响应,至天明时,义军占领汉阳。
起义成功后,将起义军民扩编为一协(旅),王宪章被推举为统带(旅长)。
10月13日,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于是,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任都督,另设“谋略处”主持军政要务。王宪章为谋略处成员,即军政府参议。
反袁
1912年4月,第二镇统制张廷辅被人暗杀。黎元洪将该镇改为鄂军第二师,委任王宪章代理师长。不数日,黎下令解散该师,调王宪章任军务司副司长。这时,文学社已受孤立,无法活动,遂于1912年夏季,由蒋翊武主持在汉口召开文学社的最后一次会议,经议定:文学社加入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同盟会,文学社解散。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窃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步步实行专政,王宪章万分愤慨,坚决反对。是年秋天,王宪章离湖北到达上海,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火车北站被袁世凯派人行刺身亡,王宪章万分愤怒,坚决支持孙中山武装讨袁。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南方国民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即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战争。孙中山任命王宪章为“江苏江北讨袁军总司令”,设司令部于上海。张勋受袁世凯之命攻打江苏,南京危急,孙中山命令黄兴固守南京,王宪章率军驰援,黄兴授予他第四师长职务,共守南京,但终因寡不敌众,南京城失陷。
南京失陷后,王宪章才越城泅水而去。这时,革命的主要人员多数已东渡日本,王宪章与詹大悲亦由上海转赴日本,在东京加入孙中山重新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协助孙中山先生策划国内革命活动。
1914年2月,孙中山先生派王宪章等人回国活动讨袁。遇到一名叫做高华廷的故人,此人此时已是冯国璋(袁世凯)手下的一名特务。他借宴请王宪章为由,将其骗至上海一品香餐馆就餐,暗中施放麻醉药于净面巾中,王宪章不察,使用面巾后,顿失知觉。高华廷及其同伙诡称王宪章酒醉,将王宪章抬入外面早已准备好的汽车,连夜直驶南京。
袁世凯欲将这一虎将收为己用,便电令部将冯国璋、席宝山优礼招降王宪章。席宝山每次与王宪章约谈,王宪章均大书一纸“要犯王宪章”悬于胸前,以示与北洋军阀誓不两立,并严厉痛斥袁世凯的窃国罪行。冯国璋、席宝山无计可施,便电告袁世凯。袁世凯即复电,令予秘密处决。冯国璋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于1914年l2月19日秘密杀害王宪章于操场中,并秘密处理了他的遗体。王宪章牺牲时,年仅27岁。他牺牲后,遗妻陈兰卿及两子流落于南京。
听完王宪章一生的事迹后,感慨于其英年早逝。登上“貂皮亭”,从此处远望,绿海风景尽收眼底,绿海周围山峦起伏,湖边怪石林立,而湖水波光粼粼,如将军戎马一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