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与袁世凯之间的合作与对抗(3)
辛亥革命网 2013-03-01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李雪峰 查看:
十月初二日,袁世凯面奏暂行停止奏事入对。袁世凯提出:一、除照内阁官制召见国务大臣外,其余召见官员,均暂停止,俟定有章制,再行照章办理。总理大臣不必每日入对,遇有事件奉召入对,并得随时自请入对。二、除照内阁官制,得由内阁国务大臣具奏外,其余各衙门应奏事件,均暂停止。所有从前应行请旨事件,均咨行内阁核办。其必应具奏者,暂由阁代递。凡无须必请上裁事件,均以阁令行之。其关于皇室事务,如宗人府、内务府、銮舆卫、钦天监等衙门,暂仍照向章具奏,统由内务府大臣承旨署名。具奏后,仍即时知照内阁,但所奏以不涉及国务为限。三、各部例行及属于大臣专行事件,毋须上奏。其值日办法,应暂停止。四、向由奏事处传旨事件,均暂停止。内外摺照题本旧例,均递至内阁,由内阁拟旨进呈,再请钤章。其谢恩请安摺件,及进呈贡物,仍暂由奏事处照旧呈递。 载沣既已颁布《重大宪法信条十九条》,已命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就无法拒绝,只得“从之”。这样载沣与国务大臣之外的官员被隔离开来,载沣不能召见国务大臣之外官员,国务大臣之外官员也不能向载沣具奏,载沣更无从直接掌控、指挥国务大臣之外的官员。载沣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袁世凯下一步就是要夺取对第三军的控制权。袁世凯略施小计,讽令载涛出征以难之。载涛恇怯,先请内阁代奏:“第三军内之第一镇营队,除步队四营、马队一营驻扎城外,未便抽调外,其余各营请改由袁世凯任便调遣,并请将第三军名目撤销。” 后又奏请添派徐世昌为禁卫军训练大臣。载沣兄弟失去了对苦心经营的禁卫军的控制。
载沣虽被架空,但毕竟是监国摄政王,名义上代理海陆军大元帅,拥有管辖调遣禁卫军之权,仍然是对袁世凯最大的威胁。为了彻底搬掉载沣这个障碍,袁世凯一面伙同奕劻,告诉隆裕、载沣,革命党太厉害,我们没枪炮,没军饷,万不能打仗。隆裕说可否求外国人帮助,奕劻说等奴才同外国人说看。两天后,奕劻回复隆裕:外国人再三不肯,经奴才尽力说,他们始谓:革命党本是好百姓,因为改良政治,才用兵,如要我们帮忙,必使摄政王退位。
一面又买通小德张,让他在隆裕跟前吹风。金梁在《光宣小记》中载:“袁既入京,主内阁,摄政王监国如故,遇事必承朝命。小德张窥其意,乃引之觐太后,为备膳。袁脱手万金,小德张大喜过望,私计一饭万金,如事成,富贵何可限量。乃力怂太后纳袁请,撤监国而复训政。遂下监国摄政王推归藩邸之命。”
此时各省纷纷独立,载沣一筹莫展,又被袁世凯架空,恋栈意义已经不大,他决心引咎辞职,以挽回人心,换取列强的支持。十月十六日,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退归藩邸。
结语
总的说来,载沣与袁世凯二人在政治上合作少而对抗多。二人矛盾和冲突有性格方面的原因。他们一个内向,一个外向,一个内敛,一个张扬,一个贪婪,一个清廉。性格的不合使得载沣对袁世凯怀有深深的厌恶,袁世凯对载沣也鲜有好感。二人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利益上的冲突。袁世凯为了保持、扩张自己的政治权势不择手段,载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皇权,把权势熏天的袁世凯当作最大的敌人。
载沣执政之初,从大局出发,不去触动袁世凯,对袁世凯既使用又限制,是完全正确的,对于稳固政治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由于误听载泽、善耆的意见,载沣不顾大局,将袁世凯开缺。将袁世凯开缺,不仅彻底得罪了袁世凯,而且引起了汉人的不满,严重损害了满汉关系。孙宝瑄闻讯,“不胜骇然”。他在日记中写道:“庚子以前,李合肥之世界也;庚子以后,袁项城之世界也。合肥既死,项城又去位,不审更推何人支此残局?” 王锡彤更是称“清廷之颠倒混乱至此极矣” 。
武昌起义爆发之初,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革命派,载沣和袁世凯开始合作,取得了军事上的初步胜利。二人这种合作完全是建立在共同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毫无感情可言,随时有破裂的可能。当登上总统宝座成为可能,袁世凯立马抛弃了载沣,中止了与载沣的合作,转而步步紧逼,迫使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
载沣在处理与袁世凯关系上有诸多失误,主要是因为他不明大局,缺乏主见。光绪三十二年,他在荣庆等人的唆使下,向袁世凯发难,严重恶化了二人之间的关系。光绪三十四年,他在载泽、善耆的撺掇下,放弃了使用并限制袁世凯的做法,准备杀掉袁世凯;后由于奕劻、张之洞、世续等人的干扰,对袁世凯的处置一再降温,最终仅以养疴名义将袁世凯开缺。还是因为不明大局,缺乏政治主见,武昌起义爆发后,载沣轻率听从奕劻、徐世昌、那桐的意见,起用袁世凯,想与袁世凯合作,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导致大权旁落,王朝灭亡。正是因为缺乏政治见识,载沣在该使用袁世凯稳固局面的时候却处置得罪了袁世凯,而在不该使用袁世凯的时候请出了这个送命郎中,造成了王朝灭亡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