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中的荆门人——刘英和刘铁(2)

辛亥革命网 2011-10-28 00:00 来源: 作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近代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件,辛亥革命历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乃至世界华人的共同记忆。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寻到了辛亥革命中

  保卫武昌起义

  武昌首义后,清政府调兵大举南犯,企图歼起义军。武汉形势十分吃紧。刘英应军政府电令,派刘铁率精兵七八百人经汉川新沟、蔡甸,驰赴汉阳支援,同时派兵进攻潜江。10月25日,清巡防营统领刘韫玉率众来犯,刘英率部迎敌于张截港,大败刘韫玉部。刘韫玉率残兵蹿至刘英故里,烧杀掳掠,刘氏家族深受其害。刘英以大局为重,没有回乡,留下一部分部队驻守天门训练新兵,亲率剩余主力部队南下。11月2日占领潜江县城,11月10日攻克监利县城,而后收复江陵、公安等县,控制荆沙,成功地为省城把住西北门户。清政府派冯国璋率领大军反扑武汉,汉阳失守,武昌势危,刘英分兵2000人,由刘铁率领驰援武汉,与冯军主力鏖战于龟山、赫山之间。至此,自钟祥以下,襄河沿岸的天门、京山、潜江、监利、汉阳、汉川等县均为刘英、梁钟汉部军民占领,使省会“无西顾之忧”。京山子弟兵牺牲甚众,但成功牵制了冯国璋部,为各省义师相继举事赢得了宝贵时间。刘英率领的京山起义军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阳夏之战”立下了不朽功勋。

  12月初,刘英率部与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部进行合编,刘英为招讨使行署军政处长,所部编为一标,改编为第十八标,刘铁任标统兼北伐右路军指挥,亲率本标第一、三两营,敢死队70名、马队40骑、山炮30门,间道枣阳,取唐县,占新野,会师南阳。1912年1月8日攻战钟祥,不久,光复襄阳。随后,刘英力主北伐,得到季雨霖支持,于是与季雨霖兵分三路,挥师北进,先后分别占领新野、唐县。12月16日会师于南阳,大败清总兵谢宝胜部。后革命政府举行南北议和,北伐停止,刘英放弃兵权,到武昌就任元帅府顾问。同盟会湖北支部成立,刘英任支部长。国会成立后,刘英当选为国会议员。 

  讨袁运动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政府。南北议和,季雨霖部改编为第八师,永隆河起义部队编为第三十团,刘铁任团长。先后驻防汉阳蔡甸、荆门沙洋,并举办士兵训练所,自任所长,兼授主要课程。刘英回武昌,被黎元洪聘为高等顾问。同盟会湖北支部成立,刘英任支部长;同时还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授陆军少将。1913年,袁世凯派人在上海刺杀了宋教仁,袁世凯的反动面目暴露,东南皖、赣等省起兵讨袁,刘英与詹大悲等在汉口法、日租界设立机关,密谋响应,事泄,逃往日本。黎元洪电请袁世凯晋升刘铁为陆军少将,以兹笼络,并派人到沙洋劳军。刘铁笑对人说:“不讨袁何以泄普天之愤,黎元洪可谓心劳日拙,轻量天下士也。”即扩军为三个梯团,于6月30日在沙洋宣布独立,称“鄂西讨袁军总司令”,通电历数袁世凯罪行,起兵讨袁。失败后化装赴上海,重渡日本,黎元洪与袁世凯悬赏万元缉拿。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的活动,刘英、刘铁率先加入。孙中山在日本大森创设浩然庐,培养军事干部,刘铁担任翻译,并着重研究军事,主张三次革命应从北方着手,拟赴东北,纵览长城内外,白山黑水形势,为起事张本。同年底,刘英奉孙中山命回湖北任分区司令,参与策动二次讨袁,并电召刘铁回国参加。

  以身殉国

  刘铁应刘英电召回国到上海,寓法租界,当时袁世凯加强了弹药的管制,革命党人缺乏弹药,刘铁因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被捕。1915年7月31日,刘铁被袁世凯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杀害于西炮台。刘铁牺牲后,刘英仍在湖北运动讨袁。袁世凯死后,国会恢复,刘英仍为国会议员,曾提筹建海军案。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并南下广东,想借助西南军阀的军事实力,开展护法运动。同年秋,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刘英参加非常国会,任大元帅府参议。荆襄独立,刘英任靖国第四军司令,又被鄂西军总司令蓝天蔚委为襄河招讨使,转战鄂西、川东(下转第48页)(上接第42页)一带。与军阀反复较量,颇为辛劳。1921年,刘英奔母丧回籍过汉口,寓法租界。时鄂人驱逐鄂督王占元运动正烈,刘英号召旧部参加,被叛徒告密,王贿通法国领事,予以逮捕。9月5日,在武昌阅马场遇害。广州革命政府举行隆重追悼会,颁发家属抚恤金3000元;孙中山亲笔谕示“一俟大局底定,举行公葬。”

  刘英、刘铁一生追随孙中山革命。特别是武昌起义期间,刘英、刘铁赤手联袂起京山,成功发动永隆河起义,响应革命,牵制了湖北汉水流域一带的清军力量。为保卫武昌起义,率领京山子弟兵东进武汉参加战斗,为“阳夏之战”立下了不朽功勋。弟兄俱壮烈殉国,至今犹为人们所追念。今京山县城东烈士公园内,建有刘英、刘铁亭,并将刘英墓从永隆河其老家迁移于内,立碑镌刻其生平事迹,供游人瞻仰凭吊。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