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中国第一个“自费留学生”
辛亥革命网 2011-08-05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查看:
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新加坡,成长于穗港,求学于伦敦,扬名于京师,周旋于国际舞台;在清廷,他身居高位,与洋人谈判,虽一毫一厘必争;辛亥枪响,他在上海第一个剪掉发辫——他是伍廷芳,清末民初杰出外交家、法学家。他思想活跃,魅力逼人,有人评价:以文化见解而言,不仅他的外交同行们难能望其项背,即使较之容闳、严复等时代领袖,亦可比翼雁行。如今,他安眠于广州越秀山麓,陵寝成为人们凭吊怀古的一处文化遗迹,而其思想和实践,更可光照后代。
创办国人自办的最早日报
1842年7月30日,伍廷芳生于新加坡。1845年,父亲伍社常在远赴南洋谋生多年后,携家眷返回广州芳村定居。当时伍廷芳不过3岁。父亲此举除了有叶落归根之意外,更重要的是对3岁的伍廷芳寄予厚望,希望他接受传统教育并有所成就。但伍廷芳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环境中度过了10个年头后,却毅然只身去了香港,进入圣保罗学院,开始为期六年西式教育的同时,也宣告正式放弃了中国的科举之路。
求学期间的咸丰八年(1858),伍廷芳与黄胜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日报。此后他又协助陈蔼亭创办《香港华字报》,倡导革新言论,为日后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近代史上,伍廷芳还有众多“第一”可资夸耀:1874年,伍廷芳以薪俸积蓄,自费赴英留学,入伦敦林肯法律学院,攻读法学,成为中国自费留学第一人;1876年毕业,成为第一个取得外国律师资格的中国人;1878年,伍廷芳被第八任港督轩尼诗任命为香港开埠以来第一个华人“太平绅士”;1880年由香港当局聘为定例局(今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他以通晓商务、刑名、律例、万国公法的“通才”身份闻名,清廷洋务派官员对之青眼相加。1877年1月,清政府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次日,伍廷芳前往拜访,其“学法律、习外语、办报纸、蓄人才”的论述令郭大感兴奋,多次向朝廷举荐,使其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