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中国第一个“自费留学生”(2)

辛亥革命网 2011-08-05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新加坡,成长于穗港,求学于伦敦,扬名于京师,周旋于国际舞台;在清廷,他身居高位,与洋人谈判,虽一毫一厘必争;

  “熟谙西律”的外交天才 中国近代铁路的“总管家”

  1877年10月,经天津海关道黎北棠引见,伍廷芳拜谒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李鸿章正苦于手下缺乏“熟谙西律”的对外交涉人才,伍廷芳的出现让他大喜过望。1882年,应李鸿章邀请,伍廷芳赴北京正式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洋务局委员,进入清廷权力运作的核心。他的父亲当年希望他通过考科举,搏功名实现的目标,他却通过“海归”的途径实现了。

  伍廷芳在李鸿章的幕府中一干就是14年,其间参与创办了津沽铁路、北洋大学、北洋武备学堂、电报局等一系列洋务。他于中国铁路建设着力颇多,1892年主持北洋官商铁路两局,不仅主持修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条客运、货运两用的唐胥铁路,而且开创了一整套铁路建设的管理经验和融资办法,被研究者称为“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行政先驱、近代铁路的总管家”。

  今人读清末的历史,最感郁闷之处便是那无数的“不平等条约”和“弱国无外交”的形象。但伍廷芳之卓越,就在于能够在这样黑云压城的阴霾之势中,拨云见日——1896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3年后,他据理力争代表清政府与墨西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

  胡适曾经评价伍廷芳:“他在海外做外交官时,全靠他的古怪行为和古怪议论压倒了西洋人的气焰、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居然能使一个弱国的代表受到许多外人的敬重。”而伍廷芳第一次出使华盛顿时,美国的杂志则这样描述:“当他从轮船甲板下来的时候,他立即答应接受访问,证明他自己是更高于最奸狡的记者的对手……这位中国公使是一位新的东方外交家。他是第一位向美国公众致辞的中国公使……”其在外交舞台上的魅力可见一斑。

  在上海召集“剪辫大会” 协助孙中山治国安邦

  1902年,伍廷芳应清政府之召回国,主要从事与法律、刑事有关的工作。次年他与沈家本共同主持修订法律。1905年,二人又联名奏请永远删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项酷刑,他们提倡满汉刑律划一等,将三权分立、人道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第一次写入清王朝的法典之中,意义深远,孙中山后来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称他为“中国刑法开新纪元”者。

  1910年,第二次出使美洲回来的伍称病请辞,寓居上海,当年向清廷上书《奏请剪发不易服折》,随即在当年12月15日,在上海召开有万人参加的剪发大会,“以身为率”,成为上海剪辫第一人。

  辛亥革命爆发,伍廷芳在上海宣布支持共和。上海光复后,他与陈其美、张骞等组织“共和统一会”,又被光复各省推为临时外交代表,与各国交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他出任段祺瑞内阁外交总长,次年代总理。1917年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新任国务总理江朝宗带领士兵包围伍廷芳住所,让他交出总理印信,伍廷芳一怒之下把印信从楼上扔下,次日便向黎元洪递交了辞职信。随后,他再次与孙中山会合,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兼财政总长,北伐战争时曾代行总统职权。1922年陈炯明被撤换后,他还兼任广东省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永丰舰。第二天,80岁的伍廷芳立即上舰看望孙中山,共商反叛大计。心力交瘁之下,6月23日因肺炎驾鹤西去,“弥留时,犹谆谆授公子朝枢以护法本末,昭示国人,无一语及家事。”公心昭昭,令人慨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