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诗人柳亚子(3)

辛亥革命网 2019-03-26 09:06 来源:《卢湾史话》第三辑 作者:韩希愈 查看:

革命诗人柳亚子先生,是我国近代诗坛盟主。他的诗反映了前清末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几十年的历史,也可说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的确可称为史诗。

  那时诗人兴会空前,曾与尹瘦石画家联合举办“柳诗尹画联展”,毛泽东为联展特刊题签。诗人亲在会场讲释他的《和毛主席沁园春词》。原词是:

  廿栽重逢,一阅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恫恫;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烧。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贵州太守,犹输气慨;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枚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词后并题跋语;“余识润之,在一九二六年广州中国国民党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也。及一九四五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们《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之。”

  诗人在讲释时,曾认为我们革命诗人,固当超迈前古,在重庆也哄动一时。解放后在诗人上海家中小聚时,他又当场讲释,意气风发。他很兴奋地告诉大家,毛主席用他的词中最后一句,为他的北京寓所题名为“上天下地之庐”。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生可贵之处,在于数十年纷争不息,变乱频仍,内忧外患的旧中国,他对袁世凯,北洋军阀和蒋介石,一直采取批判反对态度: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经常表示同情和拥护。在他“上天下地,把握今朝”的词句里,是包含着对毛泽东的迫切希望呢!

  过去诗人对辛亥革命的结局失望,但他并没有绝望。后来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寄希望于共产党。他早年曾写过“可堪抉目俟河清”的诗句,来表达他要仿效伍子胥抉目以待来日,在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才真正达到他“俟河清”的心愿呢!

  四、“昆晌扁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

  一九四九年三月,诗人应毛泽东的邀请,从香港经大连到北京,在途中写下了充满喜悦心情的诗句:

  六十三龄万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

  乘风破浪平生志,席卷南溟下北溟。

  在同月与毛泽东会晤于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又写下了激情的诗句:

  二十三年三握手,陵夷谷换到今兹,

  珠江粤海惊初见,巴县渝州别一时。

  延水鏖兵吾有泪,燕都定鼎汝休辞,

  推翻历史三千栽,自铸雄奇瑰丽词。

  诗人来到北京后,急於欲往碧云寺孙中山先生灵堂拜祭,当时车辆不多,应用困难,他感到十分苦闷。同时对于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之间一些新情况,也认为不能适应,而内心又亟盼江南早日解放,得安居故乡继续研究南明史料。在这些思想主导下,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七律两首: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往非五鹿,无车弹铁怨冯罐。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片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从他诗句里表现出对毛泽东的崇敬,同时又表示他要在家乡解放后隐居起来。实际上这是诗人生平一向认为革命不是做官,也从来不想做官的一种意识反映。并不能认为如个别人所讲旧知识分子就是这样自负,而又是什么情绪低沉,思想消极等等流言。毛泽东对诗人这种想法,婉转地进行规劝,给他阐明了革命的真理,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在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和柳亚子先生》七律中提到“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说明了一个真正革命者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处在中国革命大好形势下发发牢骚是不对的。应向大处看,望远处看.开阔了眼界,就会通晓现在的革命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大家都来参加革命和建设.比隐居起来真要高尚得多,而更有意义呢!毛泽东和诗最后两句:“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就包涵这个意义,诗人接受了毛泽东的劝导,欣然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在他和毛泽东诗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就表达这个决定。他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务。一直到他一九五八年六月逝世,真正做到一息尚存,战斗不止,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