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余祖言在宜昌从事革命活动一百周年资料(6)
辛亥革命网 2013-04-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查看:
(九)
穆陵闗
郁郁穆陵闗,茫茫一水间。
寒生云里树,夜走泽中山。
月暗眼花乱,心酸步履艰。
更怜二三子,年少共忧患。
【品绶案】:“穆陵闗”,原属湖北麻城,今属河南。鄂东护法军战败,余祖言等夜走穆陵闗。“二三子”,鄂东护法军中的青年革命军人。
(余品绶摘自《余祖言诗文集》并整理)
(叁)
冯天瑜撰——余祖言诗文集序
置于我们案头的诗文集是湖北麻城人、辛亥革命志士余祖言先生(一八七三-一九三八)的遗作。翻阅一过,其悲壮激越的忧患意识、超迈脱俗的文华诗情扑面而来。“方今海氛恶,神州日短窄”,是余老先生对自己所处苦难时代的描绘;而“丈夫四方志”,“夺还好河山”则洋溢着余老先生那一辈先进人物大气磅礴的救国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激励,中华儿女百年来前赴后继,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造就为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富强的东方大国。掩卷默思,抚今追昔,不免心潮澎湃。
余老先生不惟是豪气万丈的革命者兼诗人,还是沉潜深邃的文史学家。他喜作史论,多涉秦汉人事,却隐刺民初时政,古今映照,中西参酌,视域开阔,颇有锋锐。
他关于老庄哲学的研究尤显学术功力,其《道德经通释》,考订精密,每有创识,今之史哲工作者,仍可从中获得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余老先生与黄季刚先生亦交谊甚厚。季刚先生曾称叹余老先生“盖一笃学人也”。两位先生诗作唱和,颇有惺惺相惜、英雄互识之概。
一九八〇年前后,我与贺觉非先生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广搜首义志士文献,接触到同盟会湖北分会会长余诚(一八八四-一九一〇)的材料,甚为这位英年早逝的革命者痛惜,其间也略涉余诚族兄余祖言辛亥年间的事迹;但所知不详。这次从余老先生哲嗣余佩鸿先生及其夫人易璋应先生编辑的《余祖言诗文集》中,较完整地了解到余老先生“立德、立功、立言”的全面情况,对这位乡邦先哲油然而生景仰之情。
余佩鸿先生(一九〇八-一九九九)是位教育家,离休后系统整理其父余祖言先生的诗文。佩鸿先生将近八十岁时因胃癌作过一次大手术,却仍未停止这项工作。佩鸿先生读过我关于湖北地方史事的文字,又知我与其次子是武汉大学同事,故很希望我为《余祖言诗文集》作序。
而一九九八年四月至二〇〇一年四月,我赴日本讲学,佩鸿先生不幸于此间仙逝。月前,佩鸿先生夫人易璋应先生委托其令郎、武汉大学余品绶教授前来舍下,嘱我实现佩鸿先生的遗愿。晚辈后学何德何能,承此重命,理当勉力为之,谨书如上,敬献先哲灵前,并谢璋应先生、品绶教授盛意,又以就教读者诸君。
冯天瑜 2001年6月3日
撰于武昌珞珈山麓寓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