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辛亥首义(3)

辛亥革命网 2010-09-12 00:00 来源:《湖北文史》总第八十九辑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或许我形成对辛亥首义的特殊情怀,驱使自己从致力史学工作之始,就有意研究这段壮烈而又曲折多致的历史。 ,心中的辛亥首义,

  五

  笔者与贺先生合作的《辛亥武昌首义史》1985年出版面世,此后20余年间,笔者始终注目此题,研习不辍。今次与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武汉近代史)术有专攻的张笃勤研究员联手撰就60万言《辛亥首义史》,附历史图片400余幅。此篇运用“时段”理论和“历史合力”论驾驭并解析辛亥首义史,观照诸前沿议题,直采各种第一、二手材料,尤其注意于新史料的使用(要者有8卷本《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10卷本《赵凤昌藏札》等),并对“口述史”取积极而慎重的态度。

  记得1980年贺先生常对笔者讲起,20世纪50年代作为湖北省政协委员的他,受省政协委托,从事辛亥首义的史料搜集整理工作,其时住在武汉三镇的首义参加者尚有700人之众,贺或曾采访,或曾同场参会,有的还成为至交好友。每当议及诸位辛亥老人的言行风采,贺先生皆眉飞色舞,如数家珍。我还多次亲见辛亥后裔到贺先生处吐诉衷肠,贺先生本人虽处境不佳,却总是上下联络,竭力抒解其困。贺先生从事辛亥史迹搜集整理的条件艰苦,笔者所见贺老50年代末及60年代的采访记录,多写在纸质粗劣的本子及灰黑色香烟盒上。

  1980年以后,笔者有心追迹贺先生,注意访问当事人,然惜乎吾生也晚,只采访到辛亥老人的硕果仅存者,如赵师梅(1894-1984)、喻育之(1889-1993)等。赵老曾对我详述辛亥首义前制作十八星铁血旗的经过;喻老则描述1911年10月11日后学生兵守卫军政府的情形,喻老还以102岁高龄题写条幅“极目楚天”赠笔者。记得在喻老家中,见到辛亥元老居正赠喻老的对联:

  向高处立  望远处走  寻平处坐

  存上等志  做中等人  享下等福

  居正联语使我想起家父所藏清人姚元之(1773-1852)的条幅——“发上等愿享下等福择高处坐向宽处行”,居正所拟对联的句式,显然是从姚氏等先贤联中脱出,却别有意境,昭示了辛亥志士淡泊而致远的情怀。

  近20余年来,笔者还有缘与辛亥后裔吴欢、吴德立、梁农、熊辉、万慕慧、李柯、李承弘、李若男、喻安澜、耿弟安、叶光明、万慕慧、吴厚婉、周石生、李厚启、刘重喜、李大奇等君交游,从中获取素材固然是一得,而领受某种历史现场感,才是作为史学工作者尤觉欣然的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时值辛亥99周年之际,笔者与国画家、瓷艺家李寿昆合作辛亥革命人物瓷画,笔者绘人像(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秋瑾、邹容、林觉民、黎元洪、吴兆麟、彭刘杨三烈士、蔡锷),寿昆先生补景并提字,以此十件瓷艺作“辛亥百年祭”。

  辛亥首义史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而又繁难艰巨的工作,笔者多年来受到各相关单位的帮助,它们是:武汉市文史馆、武汉市政府及常务副市长袁善腊、湖北省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博物馆、湖北省政协文史委、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博物馆、湖北省图书馆。笔者服务的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华中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更长期伸出援手;湖北人民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近30年间,始终支持此一课题研究,推动我们笔耕不辍。

  对一切提及的和遗漏的辛亥老人及其后裔,对各个襄助单位和给予帮助的友朋,我们永存感念。

  此种感念连同本书,一并奉献给百年前为共和理想奋斗的辛亥首义志士。

  (书于武昌珞珈山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