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观察与思考网站 作者:范方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许多理论著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思想对中国特

  为了说明科学的真理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这个道理,恩格斯例举了自然科学的例子,他在《反杜林论》中说:“我们且举著名的波义耳定律为例,根据这一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他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给予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定律的公式。可见,例如物理学上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就是这样的。”

  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深刻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看待科学真理的态度。同样,我们看待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用这样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那种称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说法,看似无限忠于马克思主义,其实恰恰本身就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有失误是丝毫不奇怪的。恩格斯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者时说过:“这种历史状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资本主义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恩格斯的这一段话对欧文、傅利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的产生作了深刻的分析,其实,这段话,对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适用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而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幻想。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时代,他们看来可能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成熟了,按今天的眼光看,那时的资本主义仍然是不成熟的。那时的所谓大工业,用今天高科技时代的标准来看,只配称为大作坊,同样,那时的阶级状况和今天的阶级状况来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深刻分析,也是适用于他们自己的,这正说明了他们的这一观点是科学的。

  很多人之所以会用宗教式的虔诚态度来看待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和他们头脑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分不开的。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唯心主义始终是统治人们灵魂的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即使在今天无神论的中国,正式或非正式的有神论者仍然是占多数,即便一些无神论者的头脑中,也难免存在着许多唯心主义的东西。只要看看我们的周围,就可以看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现象,其中不乏党员干部参与,因此,不少人用宗教式的态度来看待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尽管他们认为自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其实他们看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方法本身就恰恰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

  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派社会主义思想的革命家。早在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便专心致力于对革命理论的探索。为了寻求救国真理,他广泛涉猎各种学问,在英国期间,他每天前往大英博物馆潜心研读。当时欧洲各国风行的革命理论是社会主义学说,孙中山对各派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说:“研究这种学理的学者不知道有几千百家,所出的书籍,也不知道有几千百种,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学说之多,真是聚讼纷纷。”孙中山比较了各派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研究最透彻和最有心得的,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马克思。”他说:“在马克思的学说没有发表以前,世界上讲社会主义的,都是一种陈义甚高的理论,离事实太远,而马克思专从事实与历史方面用功,原原本本把社会问题的经济变迁,阐发无遗。”他称赞“马克思所著的书和所发明的学说,可说是集几千年人类思想的大成”,“马克思所求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十分深入的研究,他最推崇的是马克思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他说:“(马克思)的发明是全凭着经济原理。他照经济原理作透彻的研究之后,便批评从前主张社会主义的人,不过是有个人的道德心和群众的感情作用;其实经济问题,不是道德心和感情作用可以解决的,必须把社会的情状和社会的进化,研究清楚了之后,才可以解决。这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原理,可以说是全凭事实,不尚理想。”这种“全凭事实,不尚理想”的科学态度,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孙中山所提倡的“全凭事实,不尚理想”的科学方法,正是我们今天应该遵循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改革开放前走了那么多弯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到了连事实都不敢承认的地步,这种人根本上来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孙中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敬重马克思,称赞马克思,但更相信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中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东西并不盲从,因此,他对马克思根据当时条件下得出的一些观点并不赞同,孙中山同马克思的这些不同观点,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重新认识。

  三、关于阶级斗争

  孙中山与马克思的一个主要不同观点是怎样看待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通过这条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孙中山反对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进行革命,而是主张用阶级合作的办法进行不分阶级的“国民革命”,实行他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所以他认为他与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但实行的方法不同,因此他说他与马克思主义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

  孙中山为什么反对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进行革命?他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态现象,这种病态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一部分人不能求得生存,因而要起来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孙中山认为阶级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他说:“因为社会上的生产力很大,一切生产都是很丰富,资本家固然发大财,工人也可以多得工钱。像这样看来,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在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多得出产,在工人一方面也可以多得工钱,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调和,不是相冲突。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利益相冲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