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3)
辛亥革命网 2010-11-09 00:00 来源:观察与思考网站 作者:范方镇 查看:
孙中山的话对不对?他的话有一个前提:就是“社会上的生产力很大,一切生产都是很丰富。”换言之,这对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到相当阶段,生产力大大高于社会需求的时候而言的。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阶段,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本家只能靠残酷剥削工人的方法来取得利润,那时候的阶级矛盾是十分尖锐的。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那样一个时代,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生产力很低下,那时的资本家要想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只有靠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人的工资等办法从工人身上夺得。
马克思认为:“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分工愈细,劳动就愈简单化,工人的特殊技巧失去任何价值,工人变成了一种简单的、单调的生产力,就不需要体力上或智力上的特别本事和技能了,他的劳动成为人人都能从事的劳动了”。所以,马克思说:“现代产业经常是用简单和低级的工作来代替较复杂和较高级的工作的。”不难看出,马克思的这种论断与今天的实际情况是相反的。马克思正是从这种观点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越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就越下降的结论,因为他认为:“一种工作愈简单,就愈容易学会,为学会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生产费用愈少,工资也就愈降低,因为工资象一切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资本家要想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办法,早已不是马克思时代那种靠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人的工资等笨办法了。而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先进的科学技术中索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马克思也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没有说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在他那个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像今天这样先进的地步。
例如,过去一个工人为维持自己生活所需的费用相当于6小时劳动的产品价值,但他为资本家工作了12小时,即为资本家无偿工作了6小时,这样,资本家从这个工人身上取得的剩余价值率是6:6,即100%;然而今天,由于资本家应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这个工人只需要工作一小时就能生产出维持自己生活所需费用的价值产品,虽然他一天只工作8小时,即为资本家无偿工作了7小时,然而资本家从这个工人身上所取得的剩余价值率却提高到7:1,即700%。这就是现在资本家不再依靠从工人身上榨取利润而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的道理。因此,现代产业恰恰是经常用更复杂更高级更先进的工作来代替较低级的工作,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相反情况。
从事较复杂较高级的工作就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工作决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的劳动”。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是一个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财产的人”。在他那个时代,这或许是事实,但是今天,一个只有一双粗大的手而没有任何知识技能的工人是资本家根本不需要的。而要获得相当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接受相当程度的教育,这只有在不断提高工人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因此,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家固然越来越富了,工人的生活也相应地不断改善了。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家经常力图把工资降低到生理上所能容许的最低限度”,“奴隶不能维持奴隶的生活”了。由此可见,孙中山认为“资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产力,工人有了大生产力,便为资本家多生产,在资本家一方面可以多得出产,在工人一方面也可以多得工钱,”这种“大多数有利益,社会才能进步”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今天,我们看到欧美、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就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那种“资本主义越发展,工人的生活状况就越下降”“奴隶不能维持奴隶的生活”的状况。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不能否认这个现状。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与他们生活的时代是相适应的,在今天资本主义生产状况、阶级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当年得出的结论与今天的现实不相适应,这是完全正常的。
从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来看,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失,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无产阶级革命当然也不再可能发生。假如还有人硬要相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发生无产阶级革命的话,这种人不是死硬的顽固派就是无知的白痴了。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今后的世界可以断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将会殊途同归,自然融合,走向世界大同,这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的道理。
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我国不但兴起了许多私营企业,而且大量引进外资。在这些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里,怎样处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显然,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在这里是完全不适用的,只有认识到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一致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才能正确处理好这些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问题。这个事实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已经不适应今天改革开放的实际,而孙中山关于阶级斗争的观点却是和今天的实际相适应的。
孙中山之所以主张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相信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等的互助论。这些无政府主义者的互助论认为:达尔文所发现的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原则,只适用于不同的物种之间,在同一个物种之间,则主要的不是互相残杀,而是互助。比如狼吃羊,但狼不吃狼,相反,狼和狼还会互相合作结成一个狼群,以对付其它动物。他们并且认为,同一物种之间的这种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繁衍和生存,反之则容易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动物会吃同类的。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动物既然有这种互助合作以求得生存的规律,人类当然也不应该例外。因此孙中山说:“后达尔文而起之哲学家所发明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就是指的无政府主义者的互助论,故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冲突。”正因为如此,所以孙中山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提倡“博爱”,提倡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斗争。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阶级矛盾极为尖锐,根本不可能用阶级调和的办法来解决。他反对用阶级斗争的办法来进行革命,便得不到广大工人、农民群众的支持,因而他领导的革命只能一次又一次遭到失败,孙中山本人也陷入了极端的苦闷傍徨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许多先进青年认识到,用阶级调和的办法不可能引导革命取得胜利,因此多数爱国青年便转向马克思主义,采用阶级斗争的办法并迅速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