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彻底解放(2)
辛亥革命网 2013-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斗转星移,时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春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发现,他们也一直在学大寨,就是没有摆脱贫穷和饥饿。村民们意识到,捆在一起只能继续穷下去,决定采用家庭土地承包的办法组织生产。21位小岗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张土地承包书上摁上了自己的手印,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石破天惊地悄然诞生了。对于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革命性生产模式,爱说俏皮话的大寨人讽为: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已是主管全国农业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不屑一顾推开了秘书呈上宣传小岗村分田到户新闻材料的同时,他精心准备的在农村进一步高举公有制旗帜,把生产小队核算提升为大队核算,再过渡到公社所有制,直到把公社纳入国家全民所有制的“新套套”理所当然地被党中央否定了。1980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再也不能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的社论,陈永贵在昔阳搞的“西水东调”工程,兴师动众花了4、5年时间,投工近500万个,149人牺牲在工地,耗资达几千万元,终于下马了。从此,大寨走进苦涩和纠结。直到1982年底,才实行承包责任制,有道是一包就灵,次年天遂人意,风调雨顺,秋后粮食产量突破100万斤,创造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后来,大寨请回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主政,大寨才完成华丽转身。就连晚年的陈永贵都羡慕地说:“如果倒退10年,我也包它几亩田”,他是能人,有一手好厨艺,还想开家饭店,卖具有知识产权、大寨人爱吃的“烧肉拉面”。
2008年向虎雏在陈永贵陵墓塑像前
金秋的虎头山,阳光灿烂,照得“七沟八梁一面坡”亮堂堂的,漫山遍野,姹紫嫣红,恰似北京香山的景致。陈永贵陵墓居山轴最醒目的腰部,山下是用泰山红石雕凿的7.2米高人们熟悉的头扎手巾的半身像,中间由陡直的228级青石台梯连接。拾级而上,我有在南京登中山陵的错觉。陈永贵生前本是挣工分的副总理,故身后不存在厚葬超规格的约束,何况作为旅游景点打造更无可厚非。屈居陈永贵陵墓左侧的是一代文化巨匠郭沫若的诗魂碑,即郭老骨灰撒放处,为此山平添了几分书卷气息。山顶是郭凤莲的长子贾小军出巨资3000万重修的被1963年那场山洪冲毁的普乐寺。据说在原址上修复的普乐寺落成时,还从五台山请来高僧,举行盛大的开光典礼。新的普乐寺恢弘大气,三层院落依山势而建,一进寺门高耸着一尊汉白玉观音像,最高处的大雄宝殿约有三四层楼高。每日山上普乐寺庙的晨钟暮鼓与山下革命歌声在村中同时响起,面对非议,思想已经彻底解放了的郭凤莲解释“普乐寺是大寨旅游的一个延伸”。据统计大寨每年要接待30万游客,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是来寻找年轻时的共同记忆,这为大寨带来一笔不菲的旅游收入。如今的大寨形成了以旅游、煤炭、建材、农产品加工为骨干的产业架构,年产值已达4个亿,其中农业产值所占比例不足10%。宋立英老人按月享受村最高养老金,她的旅游精品店谦称年收入仅2万,人们却说她怕露富,估计“6、7万都有”,大寨人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幸福康庄大道。大寨一再声明,他们靠的是“大寨”这块品牌发展大寨,世人千万不可再生搬硬套盲目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