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后看中原(3)

辛亥革命网 2020-12-26 16:13 来源:北京新四军研究会5师分会 作者:张延风 查看:

一、中原根据地的特点 中国抗战史专家认为,经过近七十年的风雨沧桑,中原根据地和新四军第5师的一些特点更凸现出来,其深远的影响值得重视与研究。这些特点是: 1、中原根据地是建立
  七、中原战略重任的数次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我军在中原虽然发展很快,战斗频繁,缴获甚多,战果辉煌,但是战力还不是很强大。与华东的陈粟军相比,军队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还有差距。那么,是不是军队作战过于频繁造成的?是不是减少战斗次数,关门整顿和巩固就能加强军队呢?事实证明了这种做法恰好是南辕北辙。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敌强我弱,为了坚持持久战,我军以游击战和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样式,一般不与敌人硬拼。所以战役规模不大,较少组织大规模集团作战,部队缺少打大仗打硬战的锻炼和经验,缺乏与敌人主力打大攻坚战和阻击战的能力。
 
  中原部队的弱点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不很明显。因此,当以巩固为主和减少战斗频繁的主张提出来后,虽然有不同意见,但是出于对华中局代表的尊重,还是被多数通过。这个决定对中原战局产生了不利影响,束缚了我军的手脚,错过了发展根据地的最佳时机,造成了我军在战略态势上的被动。当国民党军在抗战胜利后,以军师为作战单位向我进攻时,中原部队战斗力方面弱点暴露出来了。在桐柏战役第二阶段,我军与国民党正规军相遇,计划在双沟歼灭敌军第10军20师。该师有三个团,位置孤立。1945年12月7日我军以一个旅三个团担任主攻,以一个旅为助攻,以三个旅打援。现在看来,在部署上兵力分散,重点不够突出。部队打了两天两夜,在即将歼灭守敌的关键时刻,指挥员下令撤退,我军只好撤出战斗。此仗对我军士气影响大,敌人南北夹攻的态势更为严重。第二仗计划消灭侵占祁县的第181师,而后歼灭进犯杨档的第127师。为了消灭181师的一个团,12月14日夜我军以五个团兵力发起进攻,激战一夜没有全歼敌人,第二天敌人救援主力赶到,我军被迫撤出战斗。两战失利,教训深刻。
 
  初战失利虽然不好,但是局面还可挽回。只要我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踏步进退,尽量调动敌人,让敌人深入到我根据地,助长他们的骄横心理,促使其分兵冒进,然后我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弱敌和孤立之敌。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华东的粟裕在“七战七捷”中成功运用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取得很大战绩。经验证明,在战争初期,面对强大的敌人,我军遭受某些失利,丧失一些土地,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准备的。关键是自己不要乱了方寸,不要失去信心。华东有淮安涟水的失败,东北有四平的失利,华北有张家口的丢失,但是我军都在大踏步转移以后打了大胜仗。
 
  我军在中原处于内战的最前沿,是最先与敌人接触的解放区;此前,没有同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正式交火的经历,缺乏战胜敌人的经验。开战失利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失利后就犹豫于留与走,往北还是往东转移的考虑之中。对此,中央是有保留意见的。中央希望我军在中原留下来,拖住敌人,最好能打几个胜仗,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一个大战略区的作用。后来,中央虽然同意转移,“但认为转移的时候须在一个月后为宜”(1945年12月20电),这说明中央还想等一等,看形势有无变化,让中原军队有更好的出路。其中就有对国共双方签订停战协定的预期。半个月后,果然停战有望,中原局和中央不谋而合,决定停止东进北上的计划,在原地坚持,等待形势发生有利的变化,那时再决定下一步行动。现在看来,我方对停战,对获得一段时间的和平有一些期望,对蒋军利用和平与停战加紧对中原我军收紧包围圈的阴谋缺乏应对。在停战期间,敌人积极调兵遣将,以30兵力(亦有说是45万人)将5万多中原主力部队包围在方圆不足百里、人口仅40万的狭小地区;江汉、鄂东和河南三个下属军区的部队亦在各自驻地成“品”字形被分隔开来。而我军受停战令的约束,不能有大的行动,被敌人紧紧地包围了。中原我军被围,敌人高兴,我方震惊。但是中央很快明确了中原我军新的战略任务,那就是吸引敌人刘峙集团和程潜集团,使几十万敌人主力被粘在中原,不能调往别处,为兄弟解放区减轻压力,让他们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做好迎敌的准备。5师以静制敌,吸引敌人,比单纯地转移对全局更为有利。
 
  八、绝处求生
 
  自我军建立以来,万人左右的大部队被敌人团团包围,有长征的西路军和抗战时期的皖南事变。那两次我军都遭到毁灭性的失利。在战争史上,一旦一支部队被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敌人包围,粮弹两缺,外面又无援军解围,被围的军队很难摆脱覆灭的命运。二战时的基辅战役的苏军,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国第六集团军都被消灭了。因此,熟读军事教科书的国民党军统帅部,对全歼李先念部信心十足,并且预测只要四十八小时就可以达到目的。一时,中原战场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政局的热点。如果我军在中原没能突围,被强大五倍于己的敌人消灭,中原解放区面临的结局将是既失地又失人。因此中原部队能否胜利突围就成为关键。毋庸讳言,桐柏战役失利的阴影还笼罩在干部战士的心头。但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壮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发挥了惊人的勇敢和智慧,怀抱破釜沉舟的决心,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勇气,杀开数条血路,终于突围成功。
 
  中原突围作为一个成功战例,一个奇迹,绝对可以写进军事教科书。我军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在恰当的地点,用巧妙的方式,以爆炸般的烈度,以水银泻地般的渗透,突破敌人层层的防线,突出了重围。突围的部队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失,但是建制完整,筋骨未伤,仍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
 
  关于突围成功的原因,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强调的是:几支大军的调动和行动都瞒过敌人,敌军统帅部对我军即将组织的大规模行动竟然毫无觉察。敌人的侦察机天天在头上飞,无线电侦听日夜不停,谍报人员千方百计搞情报,参谋人员认真分析,做出判断,美军专业人员大力协助,都没有搞到有价值的情报,个中原因很值得研究。我认为与其说我方的保密工作做得好,莫如说是战术运用得好。古代兵书所说的许多计谋,我军都用上了。例如空城计、调虎离山、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等,还有利用敌人骄狂心理,逆敌人的思维定势作反向策划等等。我军的装备差,基本无重武器和重装备。在特定的环境下反而成了优点。部队行动时悄无声息,隐蔽性好,可以爬山涉水走小路。此外,在出发前复原一部分老弱病残人员,转移一部分人员,进行了彻底的轻装,部队行动敏捷自如。战士虽然对整个突围计划不清楚,但是都知道这是性命攸关的行动,做好了吃苦牺牲的准备,行军作战果敢迅速。
 
  九、牺牲自我,顾全大局
 
  中央始终是在全国战局的大背景中安排使用中原部队的。无论是打是停还是走,中央的决策主要考虑对全国的战局是否更为有利。中央认为,中原部队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吸引和滞留敌人的刘峙集团和程潜集团,使敌统帅部不能把这两个重兵集团投入其他战场,以减轻我兄弟部队的压力。东北战场上,我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元气大伤,败退到松花江北。敌人占领了大片土地和几乎所有的城市,但是感到兵力越来越不敷使用,打到松花江南岸,再也没力量进攻了。敌指挥官杜聿明事后感叹,如果他再有几个军,就能把共军全部消灭。内战开始后,敌胡宗南集团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向陕北进攻,只是以部分兵力在山西与陈赓作战。原因就在于,胡宗南不得不用相当大的力量围剿在陕南的李先念部,防止李部威胁西安,策应陕北。所以中央原来计划李先念部在中原打几个胜仗,开辟一个重要的战区。中原失利后,中央希望李部拖住敌人,让敌人陷在中原。中原突围后,中央希望我军不仅能生存下去,而且把刘峙和胡宗南的部队拖在陕南贫瘠的大山中,钉死在那里。1947年1月24日中原局在延安召开会议,刘少奇到会听取意见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原部队在外线作战,今天已经起到了战略作用,不比到华北编几个纵队、打几个胜仗所起的作用小。”
 
  就这样,牺牲局部、顾全大局的历史使命就落在李先念及其战友的肩上。这种牺牲不仅是丢掉了费尽心血建立的根据地,极大消耗了部队的有生力量,承担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而且还要面对中原局在事实上的取消,干部的再分配,军队编制的取消与合并,还要面对干部战士的牢骚和别人的误解。看到其他解放区的兴旺景象,再看看自己,即使是某些领导干部也想不通,对李先念有些责难,1947年5月在山西晋城高干会议上的埋怨达到顶点。这种情况下,李先念又一次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大局意识。在为大局做出了巨大牺牲后,中原并不要求中央给予相应的补偿,并不以功臣自居,向中央提出什么要求。李先念沉稳的态度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为大局牺牲自我是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也没什么可埋怨的。全国形势大好,革命事业的大发展,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部队和根据地是党的,是人民的,不是我李先念的私人财产和个人山头。只要革命需要,可以随时交给党,随时做出牺牲。我个人的地位高低和荣辱都是身外之物,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宽广胸怀。
 
   结    语
 
  本文对七十多年前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力图去理解那些非凡的人和事。我们探索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如何碰撞和博弈的?人在历史的演变中如何发挥巨大的作用?对这些问题,5师的英烈们用他们的生命作出了回答,激发我们永远的深思和怀念。
        
 
  作者:北京新四军研究会5师分会 张延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