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志士百咏(一)(3)
辛亥革命网 2023-08-15 10:05 来源: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 作者:刘宝森 查看:
田桐
舞墨挥毫善用军,操兵阳夏建功勋。
国光新报批袁贼,诗话扶桑锦绣文。
田桐(1879~1930),字梓琴,湖北蕲春人。1907年,田桐参与主持发动黄冈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加阳夏保卫战,立下卓越功劳。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田桐重办曾中断停办的《国光新闻》,使之成为北京反对袁世凯政府最激烈的报纸之一。1929年,田桐在上海主办《太平杂志》,从事著述活动,著有《太平策》《革命闲话》《扶桑诗话》等。
朱锡梁
奇才口吃喜偏门,甲骨残陶细刨根。
期盼桥全环柱哭,葬身鱼腹苦追魂。
朱锡梁(1873~1932),字梁任,号纬军,别号君仇,江苏吴县人。参加南社在苏州举行的第一次雅集。口吃不善谈,能鉴别安阳甲骨陶片之真伪,识别罗振玉不能识的甲骨文40余文。为保护苏州古迹夏侯桥不被拆除,竟抱桥柱痛哭。民国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父子两去甪直参加罗汉古物馆的开幕典礼,中途舟覆,父子一同遇难。
陈去病
蓬失桑弧志四方,纵横捭阖慨而慷。
疮痍除净奔南北,驰檄飞书敌怆惶。
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佩忍,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作出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
周觉
都督煌文赤印钤,大街张贴显威严。
异常胆识名前淡,故宅南浔避雨檐。
周觉(1880~1933),字君鹤,号栖年,别号切庵,别署一觉百年。武昌起义成功,刻制印钤,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上海光复后,张贴的文告上盖有鲜红的都督府大印。后托词养病,避居莫干山和南浔故宅。
杨杏佛
斗雪临霜铁骨枝,民权保障不低眉。
血流上海遭枪杀,雨洒江南哭健儿。
杨杏佛(1893~1933),即杨铨,字宏甫,号杏佛,江西清江县人(江西省樟树市),祖籍江西玉山,经济管理学家,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中国管理科学先驱。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国民党政府非法逮捕和监禁爱国人士,与宋庆龄、蔡元培等著名人士于1932年12月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总干事,组织营救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与其子杨小佛驾车外出,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
徐自华
寡鹄孤雏美自华,看齐秋瑾斗魔邪。
西泠埋骨忠魂愿,医国谋方侠义花。
徐自华(1873~1935)女诗人、秋瑾女侠的挚友。字寄尘,号忏慧,浙江桐乡人。从哀怨命运多舛的旧式妇女成长为投身革命的文艺战士。秋瑾临行,又以如遭不幸请“埋骨西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农历六月六日,秋瑾在绍兴遇难。噩耗传到崇福,徐自华悲痛欲绝,作《哭鉴湖女侠》12首哀挽,中有“如何立宪文明候,妄逞淫威任独夫”句,直斥当局。农历十一月徐氏姐妹即冒风雪渡江去绍兴,将停厝在文种山的秋瑾灵柩迁出并护送至杭州,觅地安葬于西泠桥畔。
黄节
扶危匡世学无疏,名世诗篇国贼锄。
书藏草堂超十万,饥餐犹喜一丸虚。
黄节(1873~1935),广东顺德人,清末在上海与章太炎、马叙伦等创立国学保存会,刊印《风雨楼丛书》,创办《国粹学报》。长居北京,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黄节频频撰文抨击,致遭忌恨。光绪三十年(1904)与邓实等人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藏书楼”,次年在上海建成。目的是“庋藏古今书籍,搜罗秘世图书。”主要收藏有明末抗清及清代史料,共积16万余册。
白逾桓
智逃押解击伤肢,计袭京师有作为。
阳夏硝烟江浪涌,高怀自有众人知。
白逾桓(1875~1935),湖北省天门县人,字楚香。1907年初,与宋教仁等由日本赴东北,设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并谋起义。事泄被捕,在解京途中逃脱,被解差枪伤腿部。1908至1909年间,白逾桓在天津创办《国光新闻》,暗中联络人员,计划袭取北京,条件未成熟,计划未实现。武昌起义后,白逾桓乘间南下,参加阳夏保卫战。
黄侃
汉唐远绍近乾嘉,创见多多树独家。
四海为容书博读,存心千载勿随夸。
黄侃(1886~1935.),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出生于成都。1911年7月26日在武汉《大江报》发表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曾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等校任教授。20世纪有不少著名学者如杨伯峻、程千帆、潘重规、陆宗达、殷孟伦、刘赜、黄焯等皆出其门下。
刘豁公
欢喜冤家善讽讥,抨弹黑暗战戈挥。
梅程荀尚名花旦,各有专栏尽显辉。
刘豁公(1890~?),桐城县市乡(今城关镇)人。近代戏剧理论家。刘豁公曾编写四场讽刺剧《欢喜冤家》,借讽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与日本在北京签订的卖国条约《图门江中韩界各条款》之事。《戏剧月刊》是当时发行量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戏剧专刊之一,所出《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谭鑫培》、《杨小楼》6个专号,为后来研究中国近代戏曲史,提供有珍贵的史料。
俞剑华
太仓一剑敏文思,狂杀娄东阅历奇。
不媚公卿归谷隐,光明心地苦生悲。
俞剑华 (1887~1936),名锷,又字则人,别号太仓一粟、江东老虬。生于太仓城内南牌楼大街。与傅君剑(屯艮)、高纯剑(天梅)、潘剑士(飞声)合称南社“四剑”。辛亥革命时,他受上海革命总部委派,回乡协助“光复”太仓。后奉孙中山之命,与雷铁崖同往印尼爪哇执教于华侨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蒋介石叛变革命,拒绝蒋介石的一再聘任,归隐家园,遂不复出。后久病卧床不起。
唐群英
振兴女学费心神,辛亥烽烟染战尘。
耗尽平生阿堵物,寒风侵体洗如贫。
唐群英(1871~1937),女,字希陶,号恭懿,清国衡州府一武将门第出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响后,她先后组织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奔赴战地,救护伤兵。率领有400名队员的女子北伐队列入江浙联军编制。奉命在南京玄武门助攻。?致使清廷两江总督仓皇出逃,南京胜利光复。从此女子北伐队声名大振,“双枪女将唐群英”名震一时。唐群英因为长期自费办学,家产耗尽,以致晚年生活贫困。
曾孝谷
浮生长恨少欢娱,振臂吁天解黑奴。
辟地开天推话剧,穷愁潦倒遇时殊。
曾孝谷(1873~1937)中国近代话剧活动家,名延年,一字少谷,号存吴。四川成都人。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曾孝谷对《黑奴吁天录》剧本的重大加工,其功难泯。该剧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话剧剧本。曾孝谷一生不如意,死时无钱下葬。
徐枕亚
雪鸿泪史玉梨魂,淑女贤媛涌泪痕。
蝴蝶鸳鸯成一派,消闲媚俗有争论。
徐枕亚(1889~1937),近现代小说家。名觉,字枕亚,别署徐徐、泣珠生、东海三郎等,江苏常熟人。1912年初,为《民权报》编辑所撰《玉梨魂》小说,刊布于该报文艺副刊,一鸣惊人,风行海内外,成为鸳鸯蝴蝶派影响最大的代表作品。遂将其改为日记体,取名《雪鸿泪史》,不料其受人欢迎不亚于《玉梨魂》。此后二书并驾齐驱,久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