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武昌首义精神 推动湖北跨越发展

辛亥革命网 2011-10-10 00:0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周洪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当我们在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时,我们还应弘扬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所创造的武昌首
 

  100年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此次革命,武昌首揭义旗,各省响应,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武昌首义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在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时,我们还应弘扬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所创造的武昌首义精神,让它同样成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动力。

  武昌首义精神充分体现了先进时代精神和优良文化传统

  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个人而言,精神是人们进行思维探索、判断分析、价值取舍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支撑。对社会而言,精神是群体性的社会意识,涵盖社会风气、价值导向、道德规范等,是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对历史的传承弘扬和文化的沉淀积累的结果。

  精神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支撑,方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北宋王安石《读史》诗曰:“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历史上的良臣明将之所以能取得彪炳千古的功绩为后人所称颂,无不有着强大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精神毅力。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抱必死之精神以酬国难留下千古一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舍生取义之精神为国捐躯成就千秋佳话,岳飞“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马革裹尸的忠毅精神捍卫家园传为千古美谈。同样的,每一次社会变革的成功都以社会精神文明、社会风尚的涤荡为标杆。秦朝通过商鞅变法革除旧弊形成崇军重农赏罚分明的革新精神取得国家的统一,唐朝以兼容并蓄网络天下英才,形成重视人才求变求新的社会风尚成就开元盛世。

  何谓武昌首义精神?20世纪40年代,辛亥志士张难先曾将其概括为四点,即勇敢、廉洁、公正、恬淡。近年来,人们对武昌首义精神做了更多发掘。而诸多专家评述中最权威、最有影响的当属章开沅先生的“敢为天下先”说。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来继承和弘扬武昌首义精神,应结合世情、国情实际,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武昌首义精神,既是现代民主、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弘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武昌首义精神与儒家“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不惑”、“毅者不易”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武昌首义精神可概括为“杀身成仁,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精神”、“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兼收并蓄,机智变通的包容变通精神”和“目标明确,矢志不移的坚毅精神”。

  杀身成仁,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精神。“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武昌起义的新军战士们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共和为人生追求的理想信念,在起义计划暴露,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的危险关头,以“杀身成仁”实现报国大志作为理想信念支撑,发动了起义,首义成功。这正是武昌首义精神中“仁”的体现,是对儒家文化中“仁”的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