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辛亥革命精神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2)

辛亥革命网 2012-05-14 00: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陶武先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破除专制、肇基立新、改造社会,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闸门,其探索实践昭示我们:领导变革离不开先进性政党、引领变革离不开现

  二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辛亥革命是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它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阶段主要任务,其探索实践启迪后人、昭示当今。

  领导变革离不开先进性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代表了处于上升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成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中坚力量。但是,同盟会缺乏明确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没有真正找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三大奋斗目标的实现路径;革命党人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逐步丧失其进步性。皇权崩溃后,同盟会无力主导全局,致使“破坏之革命成功,而建设之革命失败” 。历史表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必须要有一个先进性政党,并形成引领人民前进的“核心力量”。正如孙中山先生后来所深刻总结的“改造国家,非有很大力量的政党,是做不成功的;非有很正确共同的目标,不能够改造得好的” 。

  引领变革离不开现代性思想。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风日炽,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思想悉数登场、碰撞交锋,特别是经过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思想大论战,民主共和、天赋人权等现代性思想渐成主流。然而,辛亥革命时期救亡压倒启蒙,革命党人欲“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不可能深入彻底地展开思想启蒙。“心中的辫子”未能完全剪除,穿着时髦的西服而满脑子封建思想、装备机器的工厂却是衙门式管理等现象比比皆是,“尊孔读经”、“保皇复古”等封建余孽沉滓泛起。历史表明,革命可以建立一个新政权,但未必能够立荡旧观念、培植新思想、造就新国民。完成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思想转换,对封建思想延绵久远、封建传统因袭沉重的旧中国而言,至为艰巨、绝非朝夕。不彻底清算封建思想,就不可能确立现代观念,遑论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保障变革离不开内生性制度。辛亥革命在手段上采用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方式,打破了一个旧世界;在目标上效仿美国式政治构架,试图建设一个新国家。当时的政治精英甚至以“各国发明机器者,皆积数十百年始能成一物,仿而造之者,岁月之功已足”的比喻,来阐释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必要性。南京临时政府把这种民主模式嫁接到传统的社会经济系统之上,实现了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的历史进步。遗憾的是,这种移植嫁接的制度建构,理想色彩相当浓厚,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文化心理、法制环境和社会土壤。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绞杀下,民国徒剩一块空招牌。历史表明,他国的制度可以复制,但其“土壤”无法移植,制度尤其是国家政治制度只能立足本国本土特色长期演绎、变革而内生成长。“若横取他国已行之法,强施此土” ,结果只能是“民治未达,官方已坏,政局不得不乱” 。

  推动变革离不开广泛性主体。辛亥时期,革命党人借助会党、新军等力量开展有力的革命宣传,举行多次武装起义,一定程度上依靠并发动了群众,在社会上博得相当广泛的同情,这是武昌首义能够很快得到多数省响应的主要原因。可是,无论是会党、新军还是士绅、留学生,依靠并发动群众严重不足,尤其是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相脱离,以致孤立无援、走向妥协。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变革都需要民众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孙中山晚年也意识到了联合民众的重要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掀起国民革命高潮,显示了广大民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力量。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