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辛亥革命精神 共创民族复兴伟业(3)
辛亥革命网 2012-05-14 00: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陶武先 查看:
三
千载变局功烈在,百年复兴路正长。“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开启了民族复兴的闸门,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民族复兴的根基,改革开放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经历百年风雨沧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承其不朽精神、肩负其光荣使命、戮力其未竟事业,“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奋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致力经济建设,筑牢复兴之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富民之本、复兴之基。从辛亥革命“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 ,到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从未间断、使命一以贯之。从孙中山先生痛陈“现在中国之困,只在一穷字” 、“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到当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基本实现小康社会,从“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国际地位举足轻重,根本依靠发展、实力重在经济。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筑牢民族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虽是经济大国但非经济强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面临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发展和改革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不动摇、不游离。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偏向、不折腾。必须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优化结构,扩大内需,推进自主创新,改革考评体系,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不敷衍、不停顿。
致力民主发展,完善复兴之制。民主是奋斗目标也是实践过程,是价值观念也是国家制度,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推进民主进程,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又受制于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孙中山先生把“主权在民”等先进理念和追求民主的执着精神留给了后世。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始终把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富裕不能替代民主发展,市场经济越发展要求推进民主越深入。既要认识荡涤数千年封建尘埃非一日之功的艰巨,又要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进步;既要看到不顾国情、盲目模仿带来的社会灾难,又要看到健康有序的民主政治激发的社会活力;既要遵循民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不同国情,又要顺应民主发展的时代趋势,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要把握“人民当家作主”这个本质和核心,正确行使公权力,构建合理稳定的社会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致力文化繁荣,熔铸复兴之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生命基因,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推动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孙中山先生注重传统文化的淘旧铸新,曾对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进行了“与时俱进”的诠释,指出“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原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于武力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面对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要立足时代和实践发展,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的特质、地位和作用,把握其发展的阶段性、构成的多样性、建设的长期性,破迷信、强理性,祛僵化、增活力,树立强烈的文化担当,着力促进文化自觉。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精华,“重天道”、“法自然”、“尚人道”,反省自求、提升自我,不妄自菲薄、不盲目尊大,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融汇再造,创造文化新辉煌,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优秀文化融入中国,努力实现文化自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致力民生幸福,汇聚复兴之力。改善民生、促进民众幸福,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动力。孙中山先生曾提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欲上纾国计,必先下裕民生” 。他未能实现的民生主义理想,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变为现实,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核心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既加快发展又成果共享,既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制度安排,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又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特别要认识到,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福祉和共同利益,正如孙中山先生嘱咐的那样,“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全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扩大两岸各界往来,“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 ,共同反对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为两岸同胞谋幸福,为中华民族创未来,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硝烟远去、精神长存,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四川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有机组成,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息息相关。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四川的爱国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导和重要一环,书写了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光辉篇章。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必须聚各方之智、汇各界之力。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扬辛亥精神,继承先烈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使命,增进共识、汇聚力量,为推进四川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