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孝道皆祸害(3)
辛亥革命网 2012-08-2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人其实是很奇怪的动物。很多时候,人们根据年龄和血缘关系来判断对错,十分的危险。父母亲其实不一定总是正确的,子女也不一定总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要求子女无条件顺从,那十有八九会出现精神扭曲,不是子女扭曲父母,就是父母扭曲子女。就算是李阳这样的“教育家”都会对自己的美国太太使用“家暴”的重拳,更何况很多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呢?就连堂堂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都会在媒体上公开指责“美历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美国教育一塌糊涂”(2011年12月26日《南京日报》),更何况一般的民众呢?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是“博取功名的工具”(2012年7月24日《厦门日报》),所以当中国需要有“孝子”的榜样时,这位60多岁的“中科院院士”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为母亲写歌”,“为母亲洗脚”,然后拍了照片,发布到网上去,以此来“激励一代人”。只是,他的子女们替他洗过脚吗?
之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功利的,就是因为中国很少有“独立知识分子”存在。记得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金牌的周洋就曾经因为“感谢父母”,没有感谢国家而受到了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的批评。2010年4月3日,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表彰大会第二天,周洋面对长春市领导的“关怀”说了句,“我父母还没有工作”,也被人谩骂是“贪婪”和“不知足”。这就是中国文化,“孝顺”不只是孝顺,还有很多的心眼、很多的政治、很多的计谋。难怪,有人曾问,“文化有什么用”?(2012年6月1日《人民日报》)。同样的道理,中国很多人至今不知道“关爱”有什么用。
中国的教育经常是一种非常矛盾的说不清。有的人曾经与自己的父亲有过“决裂”,却会在父亲死后写出《怀疑父爱》的忏悔文章(2012年7月11日《厦门日报》);有的人经常会“取笑父亲”,却会在考上大学之后在命题作文中写出《我爱你们》的文章。如果这些忏悔和爱意都是真诚的,我们当然要祝福这些年轻的作者,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也现‘月光族’”(2011年10月7日《泉州日报》);“问题孩子”的背后是“问题家长”(2012年4月26日《延边日报》);“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风筝”、“不能把孩子当成‘投资’(2012年3月10日《人民日报》);“父母需了解孩子的叛逆原因”(2011年12月26日《南京日报》);父母要懂得“向子女取经”(2012年2月24日《泉州晚报》)。
2011年11月29日,为了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广东省举办了钱学森事迹展览。在展览会上,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说,“我们家教育秘诀就是‘不教育’”。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有些拗口,却是开明的人性化教育,也就是利用父母的身教和榜样让自己的子女获得更加直接的影响。很多人之所以对自己的父母不好,原因很简单,“家庭环境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2011年12月21日《南京日报》)、很多父母其实“养儿是为了防老”,也就是“for love and money”的投资(2012年2月9日“China Daily”)。这是一种文化悲哀。
在家庭中,子女当然应该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可是,如果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无条件顺从”的话,那么就算是“大孝子”也是假的。封建“孝道”的危害在于很多的子女因为希望保护自己的独立个性而无法与父母相处,然后却在“孝道”的压力下违心地进行忏悔,最终失去了锐气、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愿天下儿女不再忏悔”(2012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只是一个善良的愿望,未必能够在功利的社会中实现。
“孝道”之所以是非人性的,是因为它让道德变成了非此即彼的选择题。2012年5月31日,广州一位“孝子”因为听从病重母亲的请求帮助母亲“安乐死”被判三年缓期四年的刑罚。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无条件地服从有时候是会致人于死地的,受伤害的人不是对方就是自己。2012年6月8日,台湾报纸报道一位男子“牵绳遛母”,也就是把自己的母亲用绳子绑着通过马路。照片登出之后,舆论哗然。可是,这位男子的邻居却表示,这位男士是大家眼中的大孝子,不可能虐待母亲。也就是说,在一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好心人未必有好报。
封建孝道永远无法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因为它是以泯灭个性为前提的。中国需要的是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