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雕刻一块真实的碑

辛亥革命网 2011-05-22 00: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薛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四月上旬,随中国作协采风团去长沙,瞻仰黄兴故居,章太炎的那副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令人感慨良多;刚回南京,便又

  时值辛亥百年,与辛亥人物的遭遇,不免多起来。四月上旬,随中国作协采风团去长沙,瞻仰黄兴故居,章太炎的那副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令人感慨良多;刚回南京,便又读到黄慧英的新作《碧血共和:范鸿仙传》,再一次被引入对百年前那场天翻地覆的思考。

     范鸿仙是辛亥革命元老,在组建“同盟会中部总会”、光复南京、二次革命安徽讨袁等重要历史节点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长期利用报纸鼓吹革命,孙中山赞他一支笔胜十万雄师。1914年范鸿仙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后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国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然而,现存有关范鸿仙的介绍,学界对范鸿仙的研究,与他的历史贡献严重不相称。正因为此,作者不辞艰辛,“全力以赴,历时整整三年,在历史的废墟中,在断砖残瓦中寻找可用之材,重新雕刻一块真实的碑石”,再现范鸿仙烈士“愿抛碧血换共和”的崇高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没有局限于传主与辛亥革命作就事论事的简单陈述,而是“联系政局时局,描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宏大场面,对清末外国瓜分、宪政改革等形势的介绍,对传主办报鼓吹革命,屡封屡战;策动起义,屡败屡战的过程,作了细致的描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再现与反思了那个时代中,范鸿仙和许多革命志士仁人参与的众多历史事件”(作者《创作谈》)。可以说,这实际上是一部以范鸿仙为聚焦点的辛亥革命史。

      台湾历史学家蒋永敬先生为该书写了序言,肯定“這本書,有新史料和新事物的发现,对我1996年出版的《范鸿仙年谱》有了很大的補充”,并举出对“荪楼”其人的查考、胡適早在1908年就已和范氏一起提倡白話文等例;特别是在廣州3·29起义失败后,“为了進行宋(教仁)之‘革命三策’中的中部革命,即由宋與范等33位同志在這年7月31日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于上海。《民立報》也就成为該会的大本營。大家分頭進行,仅仅两个月另10天,武昌大革命就爆发了。此間宋、范二人为聯絡各方,奔走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南京的光復,不仅穩定了革命大局,也为中華民國的成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宋、范二氏運籌、協調之功,實居首位”。这些史实,对读者准确认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史,是大有裨益的。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胜利,乃是三股潮流合力作用的结果,作品从多角度描述有关清廷官员、立宪党人、革命党人的众生像、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赛跑情景,及传主可圈可点的表现,力求表现划时代人物的历史叙述视角,使读者能获得某些新的解读。比如说,“作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见解,共和制,是革命党与袁世凯斗法抢来的”。南京光复后,南北停战议和,焦点集中在国家应该实行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上,经过五轮谈判,在12月31日达成协议:南北双方就国体问题召开国民议会,听从国民公决,时间定于1912年1月8日。然而,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到上海后,同盟会便决定利用孙的声望,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造成共和国体的既成事实,以对袁施压;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抢先确定了共和制”。

   这一抢,也就抢出了此后数年的纷争,直至革命党人全线溃败,纸上的共和制被袁世凯轻易抛弃。而发动和领导护国战争的领袖,恰恰是当年主张君主立宪、屡遭革命党贬斥的梁启超。历史就是如此无情。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年,然而,关于辛亥革命历史的宣传,仍有不少有意无意的含混之处。或许是出于中国的国情吧,复杂的历史形势被简单化了,复杂的历史人物被脸谱化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为一个偶像式伟大领袖的阴影所遮蔽;而革命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也就无从深究。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的真实关系,尤被讳莫如深。作者很可贵地触及到了这一点:“不管张之洞承不承认,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特别是革命党力量的形成,和他在此经营几十年有直接的关系。他办的新式学堂,实际上成了传播新思想的阵地,他送到国外的留学生实际上有很多成了革命先驱,黄兴、宋教仁、蔡锷就是当年张之洞为了办洋务而培养的接班人。他肯定料不到这些接班人日后会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但历史的发展不可人为导演,张之洞以及洋务一代人,也不过是其中的演员而已,历史长河一泻千里,如何由得了人掌控。孙中山在历史转折关头,无意间与张之洞进行了一场合作。”孙中山后来游历武汉时也说过,“以南皮(张为河南南皮人)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无独有偶,范鸿仙因接触新思潮而形成新人生观,也正是始于“寿州相国”孙家鼐府上。孙在变法维新上曾经给光绪皇帝重要影响,并明确认识到“变法维新最重要的是‘开民智’、‘通下情’”,范鸿仙毕生致力于报纸宣传,与此自不无关系。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