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雕刻一块真实的碑(2)
辛亥革命网 2011-05-22 00:00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薛冰 查看:
即便是清廷的“预备立宪”,同样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重要条件。于右任、范鸿仙等革命党人,尽管认为君主立宪不足以解决中国问题,但正是开放报禁,正是清廷公布的“报律”,成为《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争取生存的有力武器。正如书中所指出的:“筹备立宪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就不是设计者可以完全控制的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飞腾而出,再也无法收拢,”对于封建独裁者来说,唯有以变本加厉的专制才能维持其专制。他们的“一统江山”,只要打开任何一条缝隙,都有导致整体崩溃的可能;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延宕政治体制的变革,最终的结果是清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有趣的是,革命党人竭力反对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却又不回避君主立宪制在日本的成功。作者写道:“鸿仙不愧目光如炬,巨笔如椽,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也是识见犀利,一剑封喉。在中日近代化的赛道上,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同时起跑,尽管日本起步比中国还迟,然而最终结局却大相径庭,大清王朝愈加摇摇欲坠,日本帝国则一飞冲天。一悲一喜不在人才,而在体制,一为专制,一为立宪;一为人治,一为法治。整个中国的近代化,都是在畸形的轨道上爬行。要想让中国飞驰,只有扒掉畸形的的轨道重建。”
书中还有两处,如实地描述了孙中山“为实现革命目标可以说不择手段”,也是值得细读的。第一次是1912年初,为了获得巨额借款与日本财阀代表森恪会谈,“会谈中,孙中山要求日方除付给已另有协议的汉冶萍借款五百万日元外,再提供一千万日元贷款;而作为交换条件,同意日方租借满洲的要求”。幸而此事因日方不信任孙中山而未成,否则这“不惜付出有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代价”,将是他所承担不起的。作者写道:“如果范鸿仙得知孙中山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不知他会作何感想!一年前,他对梁启超放弃满洲的言论口诛笔伐,痛加斥责;现在,孙、黄为获‘排袁’必需的北伐经费,竟要租让满洲与日本进行政治交易,可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不知他能否理解孙的苦衷?”作者在此代范鸿仙表了个态:“以他对孙的一贯崇敬信服,他会理解并服从党的利益”。这样的表态是值得商榷的。
另一次,是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决意“毁党造党”,抛弃国民党,另组中华革命党,“党内要无条件服从党魁,党中所有的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每个党员入党时,皆须各立誓约,加盖指模,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甚至认为“你们的见识有限,所以必须盲从我”。黄兴当即明确指出,这种极权体制“岂不是与我等毕生奋斗的宗旨相违背”?就此而言,孙中山实际上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当此之际,黄兴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不致引起党的分裂,不得已远走美国。黄兴为革命大局而不计个人声名,是一贯的;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孙中山此举的失误。然而因为蒋介石的盟兄陈其美支持孙中山,而蒋在掌握政权后,根据自己的需要编造出“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的国民党正统史观,故意歪曲了这一次孙、黄之争的真相,致使后人不明所以。“伟大领袖”的“绝对权威”,会给中国人民带来怎样的大灾难,无庸赘言。
但是,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史实,使读者可以由此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是应予肯定的。她在《创作谈》中写道:“在向读者介绍范鸿仙时,对他在辛亥革命中,特别是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中的表现,你可以‘反对’或‘信奉’他的主张,然而你一定会像所有的人一样赞美他的人格,承认他是一个纯粹、高尚的人,你将敬重他,佩服他。传记讲述的是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的故事,针对的也仍然是当下社会,为的是将来的世界,体现的则是一种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是一种‘已往之废兴,堪作将来之法戒’的自觉意识。”
作者的这一宗旨,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都是可贵的。
作者简介:薛冰,男,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