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精神和黄埔精神

辛亥革命网 2011-08-24 00:0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蒋术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他毕生所表现在理念与实践中的“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其核心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孙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中,最宝贵的是他毕生所表现在理念与实践中的“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其核心为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黄埔精神发源于中山精神

  广州蒙难脱险后,孙中山痛定思痛,丢掉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幻想,总结出两条经验教训:一是依靠军阀来打倒军阀列强是行不通的;二是要完成革命事业必须要有革命的军队。于是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完成国民党改组的部署之后,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与苏联的援助下,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孙中山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实现南北的和平统一。但是,由于帝国主义支持的军阀,有恃无恐,顽固维护自身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反抗到底,因而必须创办军官学校,建立国民革命军,来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统一中国,振兴中华。基于当年历史发展的风云际会,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孕育于孙中山“爱国、革命、和平、奋斗”的精神,形成于黄埔军校的军事政治教育,实践于平定叛乱、东征北伐、抗日等战争。以国共两党黄埔师生为核心与骨干的国民革命军,其军政教育制度发韧于黄埔军校的新型军队,影响及于后来的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黄埔精神发源于中山精神,中山精神孕育了黄埔精神。

  毛泽东对此曾有过很高的评价。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指出:“国民党的军队本来是在大体上相同于今日的八路军的精神的,那就是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时代。那时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组织新制度的军队,在开始时候不过两个团,便已团结了许多军队在它的周围,取得第一次战胜陈炯明的胜利。往后扩大成为一个军,影响了更多的军队,于是才有北伐之役。那时军队有一种新气象,官兵之间和军队之间大体上是团结的,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充满了军队。那时军队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这种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没有的,靠了这种制度使军队一新其面目。一九二七年以后的红军以至今日的八路军,是继承了这种制度而加以发展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中山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

  学习研究孙中山留给我们极其丰厚珍贵的历史遗产,包括源于中山精神孕育而成的黄埔精神,深感内涵博大精深。

  首先,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领导组织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犹如一声春雷,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惊醒了沉睡的亚洲雄狮,唤起了东方民族的觉醒,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和疯狂的帝国主义,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起救国,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北伐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到当前,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崛起,并迈向和谐社会,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孙中山亲手制订《实业计划》规划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任务。

  其次,孙中山首创了中国民主共和政治体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当选首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体,废除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世界影响。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