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举办征文比赛 打响“纪念辛亥百年”的第一

辛亥革命网 2011-03-1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吴毅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竞赛”在澳门的举办,是澳门在纪念“辛亥百年”的活动中交上了亮丽的答卷。 ,澳门举办征文比赛 打响“

  近三十年来,笔者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澳门了;最近的这次则让人感到最为温馨和有意义。

  2011年2月26日-28日,受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邀请,本人前往澳门。笔者之所以受到邀请,是因为在参加由澳门地区中国和平促进会和孙中山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振兴中华-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竞赛”中荣获成年组三等奖。是次行程让人印象相当深刻。

  人们认识一个城市,经常是从物质层面开始的;笔者认识澳门,同样从物质层面开始。澳门回归之前,这里就是一个带有葡国风情的大赌场;澳门回归中国之后,这个大赌场有了很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然而,经济和文化的大幅提升确实是主轴。

  澳门回归之后,内地的游客大量涌入,特别是在开放“个人自由行”之后。由于澳门特区政府之前没有预见到如此迅速的游客张力,所以在管理方面就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比如出入境大厅的通关速度远远地输给了香港;各地游客把金钱撒在澳门的同时,也把许多不良的劣习传染给了这座曾经的殖民地城市;许多的澳门蛇头抓住通关困难的局面,利用驾车出入通关的便利喊高价运送急于出境的大陆游客以谋取暴利(短短几分钟路程每人收费人民币500元);还有内地的赌客因为输了钱就想不开跳海了(《澳门日报》2011年2月28日报道)。

  人总是容易产生偏见,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我们在几乎所有的澳门豪华顶级酒店里看到络绎不绝的房客和赌客在熙熙攘攘地穿梭而过的时候,也许我们不会想像得到这里的文化也在提升之中。是的,很多人来这里享受的就是纸醉金迷和花天酒地。可是,另外一些人也许在享受了纸醉金迷和花天酒地之后,却留下了一些有意义的东西也说不定。这就是澳门。

  在这一次的征文竞赛中,根据组委会的统计,有400多人投稿,而列入一,二,三等奖的稿件共有18篇。由于时间的关系,笔者没有来得及全部看完所有的得奖稿件,只拜读了一部分,觉得作品都很有激情。正如杨允中先生在《征文作品选序》中提及的那样,来稿“题材广泛,文字流畅”,“充满激情,内容深刻,读来给人以启迪,令人深受感染”。其评价中肯。

  笔者属于海外的选手,因此就特别留意观察两岸四地获奖者的大致风貌。在笔者的粗浅印象中,香港和澳门的选手相对低调和拘谨,其一部分选手的早期教育来自中国大陆;港澳的获奖者在颁奖典礼之后就静静地离开了,没有和其它地区的选手有比较主动的互相交流迹象;中国大陆的获奖者则比较活跃,文凭学历几乎都是硕士和博士,善于感性的激辩和理性的分析;而中国台湾的选手整体比较有礼貌,在公开场合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有团队的协调精神。

  今年是“百年辛亥”的纪念年。早在一年之前,甚至在更早时候,中国大陆各个有关的城市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争夺纪念主办权的拉锯战。从历史来看,北京是孙中山的驾鹤之地;南京是孙中山的奉安之地;武汉是“武昌首义”之地;广州黄花岗也是“辛亥革命”之一地;中山是孙中山诞生之地;澳门和香港则是孙中山早年行医和被清政府驱逐之后的流亡之地。

  然而,在澳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在纪念“辛亥百年”的活动中交上了亮丽的答卷。在澳门,人们没有看到特区政府假借纪念的名义大兴土木,移花接木,用政治拉动经济的迹象,看到的是在文化方面实实在在的铺垫工作,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印象之中,澳门是首个成立“纪念百年辛亥革命组委会”的地区。笔者在颁奖会场见到组委会主任崔世昌,感觉崔先生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却十分的平易近人。文化上不追求功利正是澳门自我提升的一个开始。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