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消费导刊 作者:白金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年来关于改良,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近年来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讨论颇多,一直都存在贬抑改良,赞扬革命的倾向。但自90年代初李泽厚等人提出“告别革命”论出台后,史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使改良与革命关系的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史“热点”中的“热点”。本文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为例,论述了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一、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

        1 9 0 0年发生了义和团起义与八国联军战争,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皇室逃亡西安,清政府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深重的政治危机。政治危机带来的《辛丑条约》被迫支付的4.5亿元巨额赔款,以及之后在军事上、外交上主权的丧失殆尽,最终使清廷翻然醒悟,开始了一场旨在自救的革新运动即清末新政改革。此一改革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因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带来的旧传统权威的不断丧失,从而达到统治地位的转危为安。然而,由于改革时机的把握不及时,策略方式的采取失当,以及改革者自身的能力缺乏、私心作祟等不利因素的局限,改革各项措施的实施终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进而,这场意在自救的改革最终竞成了革命的催化剂,而非是革命的替代物。旧权威衰亡的改革瓶颈改革之目的乃为旧权威创造新的通知合法性。其实现同时需要一定旧权威的存在支持,然而改革的进行却又在不断的消减这样的合法性支持)充分彰显。

        清末新政的结果不但引发和加剧了原来潜藏的社会矛盾,而且为清政府造就了自己的对立面在改革中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集团,既立宪派和革命派,以及政府中的异己分子北洋派。革命的发生,清政府的垮台,都肇因于这些新兴的社会集团。

        立宪派主要由旧的绅士转化而来,他们不是现代资产阶级,是新政和预备立宪促成了他们的转化,新兴的商人及新式企业家阶层也与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信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尤其不信任宣统年间控制中央政权的满族少壮亲贵。同时,他们强烈要求在政权中给他们一席之地即开国会)。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倒向革命。

        革命派产生于新学堂和留学教育,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新学堂或留学当中学到了一定的新知识。他们也不是现代资产阶级,但他们是未来的社会精英,势将取代由于科举制废除而没落的绅士阶级。列强的严酷压迫使他们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认定,中国遭受的侵略、压迫和苦难全是清政府的无能造成的,而这政府又是异族的,因此必须打倒这异族的政府,中国才有出贬抑改良、赞扬革命和“告别革命论”这两种观点一直以辛亥革命而言,它是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激化路,才能摆脱列强的欺辱。这些年轻人成了革命的主动者。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