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7 00:00 来源:消费导刊 作者:白金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年来关于改良,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在清朝存在的最后十年,在袁世凯周围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势力,即北洋政治军事集团。北洋派的形成实际上得力于新政,正是练新军的政策导致了袁世凯军事实力的迅速膨胀,当然这也是由于满族亲贵当中实在缺少人才,没有人能挑起这一重担。北洋势力的膨胀导致其与满族贵族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矛盾,所以在革命爆发后,北洋派最终背叛清朝,为其灭亡敲晌了丧钟。晚清革命,就是以革命派为主导,立宪派响应,最后北洋派背叛清政府而完成的。

        如前所述,改良可能避免革命,也可能引起革命或加速革命的到来,清末新政就属于后一种情况。换句话说,是新政引起或加速了清末革命。    二、改良与革命的对立统一

        改良与革命,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两种方式。革命与改良虽不是一回事,但在变革社会制度方面两者往往可以相辅相成。改良是渐进方式,革命是突变方式。革命前如果没有改良,恐怕革命难以发生;革命后没有改良,革命的成果也不易巩固。那么,革命与改良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改良与革命都是历史进程中的合理形式,都是适应不同需要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互相矛盾又相互补充,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简单规定谁高谁低。

        在整个世界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是十分落后的国家,并因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控制。当时,中国最高的利益就是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措施,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才能为摆脱帝国主义侵略,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来看,先从局部开始实行改良、改革、变革,是加速这个进程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之一。比如戊戌变法、清末新政中的改良主张,,已突破具体局部改革的界限,而对整个封建制度中的弊端提出改革、改良、补救的方法。他们的出发点是爱国、强国,他们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文明程度,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同样是促进历史进步的,而不是与历史前进的方向背道而驰。

        但是,历史发展表明,社会的进步光靠改革、改良还不行。旧制度对新事物的容忍是十分有限的。当改革改良的趋势达到一定的极限不能前进时,就需要用革命的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推翻旧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最终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因此,革命虽然是新社会的接生婆,为新生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开辟道路,但是革命要求严格的内外部条件。只有条件具备了才能产生真正的革命,而不是名义上的,只有条件具备了,革命才能成功。它包括新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生长发展,新的觉悟的阶级力量及其革命意识的形成,革命领导核心的出现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当然也没有产生阵容强大的资产阶级,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因此在那时很难出现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