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次莅津从改良走向共和

辛亥革命网 2010-10-11 00:00 来源:天津网 作者:杨华军 肖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在天津的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先后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 ,孙中山三次莅津从改

  在天津的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曾先后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他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

  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与天津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曾三莅津门,第一次来天津是上书李鸿章,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后,转赴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纲领。第二次来天津是北上会晤袁世凯,在天津发表了三次演说,阐明了祖国南北统一、发展经济、振兴中华的思想。第三次北上来天津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废除军阀的统治,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

  孙中山一生中有过三次主要的革命转变,这都与他的天津之行有关。

  如今,孙中山曾莅临天津时踏过的足迹还依稀可寻,透过尚存的老建筑遗址,孙中山走向共和的革命路程再现眼前。

  第一次莅临天津 上书李鸿章 改良幻想破灭离津赴檀香山

  2009年6月2日,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天津哈尔滨道48号佛照楼被拆除。据《天津市和平区地名志》载,佛照楼建于1880年,坐北向南,三间门面,长长院子,砖木结构二层转圈楼房,院中有封闭式带天窗的罩棚,有20多间客房。孙中山、毛泽东等许多历史名人曾在这里居住过。

  十九世纪末,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国政治制度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灾难日益深重。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允许列强在许多沿海城市建立租界,如上海、天津、广州、青岛等地,几乎成了侵略者的天下。

  1894年,年仅28岁的孙中山怀着爱国救民的一腔热血,带着洋洋数千字的《上李鸿章书》,北上天津,想设法面见李鸿章,提出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

  1894年6月间,孙中山偕陆皓东赴天津。他们抵津后下榻坐落在法租界的佛照楼旅舍,直隶总督行署在老城的东北角。

  孙中山来天津渴望能见到李鸿章,倾诉自己的救国主张。

  孙中山希望能够向清政府提出意见,改良一些国家的大事。但到了天津以后,当时集大权于一身的李鸿章为内焦外患所困扰,对于这个年轻人的上书不予理睬,掷书于地,拒绝接见。李鸿章拒绝接见。这下对他的刺激是一件好事,他从此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革命生涯。

  孙中山偕陆皓东离津转道上海赴檀香山,在1894年11月24日创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孙中山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纲领。从而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同时,孙中山也完成了由改良主义者向民主主义者的伟大转变。而这个思想转变,与他在天津上书李鸿章的事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天津之行标志着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开始。此后,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旧时的皇宫飘起了共和的旗帜。

  第二次莅临天津南北统一振兴中华的思想

  中山公园、广东会馆、利顺德饭店、北站……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安静地独处。从辛亥革命到如今繁华的都市,老建筑藏着秘密,静观城市的发展。

  1912年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即遭到帝国主义在外交上拒绝承认,经济上封锁扼杀,军事上威胁恫吓。袁世凯则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和谈的两面手法,逼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当大总统。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迫胁下,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为了利用孙中山的威望掩盖自己假共和的狐狸尾巴,力邀孙中山到北京共商国是。1912年8月23日,孙中山第二次进津。

  在这里,一代伟人整理着他的思绪,对袁世凯伪装共和的面目认识得更加清楚,讨袁的二次革命从此酝酿。

  23日下午5时,孙中山抵达天津。欢迎人群脱帽欢呼中国第一伟人孙中山万岁、中华民国万岁。军乐队奏欢迎歌,警察行举枪礼。孙中山登岸后,即乘车赴利顺德饭店。晚8时,张锡銮在该店宴请孙中山,并请各界代表作陪。

  8月24日上午9时,孙中山应邀出席同盟会燕支部及广东同乡在广东会馆的欢迎会。孙中山发表演说:“吾国自改建共和,仅有其名,尚无其实,危险较专制时代尤甚。望革命中人此时较破坏专制尤应牺牲一切加千万倍之力共谋建设。尤望吾四万万同胞共同致力,使我中华民国数年后在地球上成一头等强国,且欧美有数百万人民之强国,我中国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 在这里,他寄语同盟会会员为中华的崛起而奋争。昔日歌舞升平、同乡欢聚的广东会馆激荡着革命的回响。

  然后,孙中山赴中山公园发表演说,阐述了自己的爱国救国纲领。下午2时40分,孙中山率随员在北站离津赴京。

  此时的袁世凯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1915年,他迫不及待地坐上了龙椅、穿上了龙袍,撕下了共和的外套,上演了一幕恢复帝制的丑剧。

  天津之行完成了孙中山的又一次思想转变。此后,他领导了讨袁战争,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完成了国共合作。他提出的联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已经成为国民党的政治纲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坚实了革命力量,北伐军移师北指,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处在一个他从未企及的高峰。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