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与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昭示(2)
辛亥革命网 2011-01-04 00:0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刘新如 查看:
3 每逢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新中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都摆放高6.18米、宽5.24米的孙中山画像。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武昌起义”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渡江战役”等依次排列。
这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胸怀和自信。它寓示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历史是一条源源不息、难以割断的河流。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曾经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个内在生长点。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更加激化、显现,在中国孕育着一场新的高于辛亥革命的革命;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如1905年创刊的《民报》只能秘密传播,而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得以公开发行,便是典型一例。
更为重要的是,早期共产党人基本上都受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和启蒙,然后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从辛亥革命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这个母体中的孕育、发展过程,从而深刻揭示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扬弃和超越。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继承了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革命精神,继承了孙中山等志士仁人的革命遗志和正确策略。同时,在民主革命的理论指导、政治纲领、依靠力量、阶段目标等方面,超越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自身弊端。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领导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如果说,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门,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基,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这就是20世纪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下的“君权神授”、“君为臣纲”观念根深蒂固。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经过维新与保守、革命与保皇的激烈较量,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终归昙花一现。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对比封建专制时代“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训诫,这是何等深刻的转变。连至尊至极、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还有什么陈腐、落后的东西不可以怀疑、唾弃?
列宁在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曾用了5个字来概括:“东方的觉醒”。
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觉醒,那么,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思想解放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继承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的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催生一个新型政党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思想解放,不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机械理解“条条”、“框框”的束缚,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没有思想解放,不摆脱“两个凡是”的羁绊,就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辉煌成就。
实践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思想解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定势,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