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视角:辛亥革命世界意义新认知(3)
辛亥革命网 2013-09-28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作者:王武 查看:
1926年11月,正在中国广州进行革命活动的阮爱国(胡志明)写下题为《越南特派员的中国见闻》的文章,寄回越南刊发。文章论述了由孙中山发动的国民革命军北伐所取得的最初胜利;谈到人民对孙中山的感情时写到“人民的热情证明了中国人民多么敬爱这位已故的伟大领袖,因为他激发人们矢志不移,自我从目前不可辩驳的外交压迫的桎梏中解放出来”。[21](p358)1927年阮爱国在广州又写了《第二次纪念孙逸仙的祭日》的文章寄回越南刊发。文章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国民党和中国的功绩:“如今,全国人民都无比崇敬和怀念孙逸仙博士——革命领袖、国民党组织者和民族国家的创立者……”、“他不辞劳苦地工作,使伟大中华得以脱胎换骨,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一生贡献给全民族事业的伟大胜利……”[7](p73)胡志明还根据自己对孙中山思想的理解和参加中国革命运动的感受,把三民主义概括成“民族主义:全民族独立;民权主义:人民自由;民生主义:人民享受幸福”,并肯定这是越南所需要的,越南民族所要求的。[7](p73)1945年8月,越南成立新政权,胡志明把“独立—自由—幸福”三个概念制定为新越南的纲领,认为这正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大原则,也是越南革命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1948年6月发表的《爱国竞赛号召书》中,胡志明号召全民开展爱国竞赛,以实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他说这就是大革命家孙中山已经提出的“三民主义”。另外,胡志明还经常勉励自己“努力做孙中山和马克思主义的小学生”。[22](p870)
结论与分析
综上,辛亥革命极大影响着越南,尽管它没能救中国,甚至在中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却在越南备受崇拜并积极借鉴,极大推动着越南革命。笔者认为,这是辛亥革命具有世界意义的最明显例证。
除越南外,辛亥革命在朝鲜、印度以至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对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年轻革命志士的成长,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45年6月,苏加诺在印尼“独立准备调查会”上说:“……在1918年,感谢真主!另外一个人提醒了我,这就是孙逸仙博士!在他的著作‘三民主义’中,我受到了教育,揭破了巴尔斯教给我的世界主义(世界人道主义)。我的心从那时候起,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下,深深地树立了民族主义的思想。”[23](p14)负责宣传工作的印度革命党人建斯曾在东京、上海等处屡次会晤孙中山,他十分崇拜孙中山,说他是一位“亚细亚的精神领袖”,兼备“孔佛耶三者之人格”。[24](p71)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表过伊朗、土耳其革命的评论文章,从中吸取经验。《民报》还大量转载印度自主自产运动中的文章,其主编章太炎还同印度革命者钵逻罕和保什有交往,尤其是他提出并成立的“亚洲和亲”会(东亚亡国同盟会)对整个亚洲尤其是周边国家影响极大。因此,辛亥革命是和整个亚洲革命运动有密切联系的。[1](p2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中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到破坏的世界意义”。故,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大大促进了亚洲民族的觉醒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是一场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有着极大的世界意义。
笔者认为:辛亥革命对亚洲尤其是对周边国家影响如此大有以下原因:一、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原因,自古以来中国发生的每件大事都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二、近代以来,亚洲多数国家都有着相似或相同的遭遇、命运,并抵抗着共同的敌人,有着相似或相同的国情和革命任务等;三、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适用性;四、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和品质,和对亚洲各受压迫民族的同情与帮助。
新认知
笔者认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既体现了其时代性、革命性、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国这个传统大国的影响力,显示出中国对周边国家长达数千年影响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惯性力。以孙中山和潘佩珠为代表的中越战斗友谊,不仅加强了两国间已固有的传统友谊,还为中越友谊赋予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情感,开启了中越新形势下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中越革命友谊,为毛泽东和胡志明时代的革命友谊开启了先河;中越革命友谊是中越传统友谊的继续和深化,是中越传统友谊的进一步升级,使得中越间传统的兄弟之情上升为“同志加兄弟”,传统的“同文、同种”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上升为“同文、同种、共患难、共战斗”的革命友谊。辛亥革命也使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传统友谊得到了类似的升华。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世界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产生于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政治运动,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所体现的革命学说及建国方案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遗产,其合理内核在现在和未来都有珍贵的借鉴价值。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表明,国家的现代化不仅受发达国家的影响,而且受落后国家尤其是周边传统大国的影响,而后者往往被忽视。笔者认为,此问题的深入探讨,为国家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列宁.列宁全集(第21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